第24頁(第1/3 頁)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餘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進取的結果。楚、齊爭雄的歷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後來居上、蓬勃發展的趨勢。
四、楚、宋泓水之戰與楚成王實霸中原
齊桓公卒後,無虧等五公子爭立,並互相攻伐,易牙等殺群吏,立無虧,太子昭奔宋。次年,即公元前642年(楚成王三十年),宋襄公率曹、衛、邾等國軍隊平齊亂,太子昭得立,是為齊孝公。其時,齊國霸業驟然衰落,鄭文公立即朝覲楚國。楚成王很高興,竟把貴重的青銅賞賜給了鄭國(《左傳&iddot;僖公十八年》。)可見,齊桓公死後,楚成王威望很高,但宋襄公自恃定齊有功,企圖承襲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這樣,宋與楚的直接衝突也就不可避免的了。
宋,子姓,是周初商代貴族微子啟的封國。據有今豫東及蘇、魯、皖接壤地區,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古國之一,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宋襄公時,國勢正盛 ,亦具有一定的實力,故稱霸慾望甚熾。楚成王針對宋國和宋襄公這一特點,就注重籠絡人心,先挫其威,後削其力,恩威並舉。
公元前641年(楚成王三十一年,宋襄公十年),齊亂剛定後,宋襄公急於稱霸,先執滕宣公嬰齊,繼而又會曹、邾、[曾阝]等國於曹南鄙(曹南鄙,範寧《穀梁》註:&ldo;曹南,曹之南鄙。&rdo;杜註:&ldo;曹雖與盟,而猶不服,不肯致餼,無地主之禮,故不以國地,而曰曹南。&rdo;)。[曾阝]君後至,宋襄公使邾君執而祭(人祭)於睢水之社。對這兩件事(執滕子與用[曾阝]子),左師子魚評論說:&ldo;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rdo;(《左傳&iddot;僖公十九年》。)同年秋,曹不服宋,宋襄公又圍曹。宋襄公求霸心切,對周圍國家濫施暴虐,弄得眾叛親離,人心喪盡。同年冬,陳穆公&ldo;以無忘齊桓之德&rdo;、&ldo;修桓公之好&rdo;同上),邀請諸侯盟於齊。參加盟會的有陳、蔡、楚、鄭、魯等國(《春秋&iddot;僖公十九年》。)杜註:&ldo;地於齊,亦與盟。&rdo;這樣,與盟的共有六國,幾乎是當時中原主要國家都參加了盟會。六國中,楚國實力最強,故真正主盟者是楚成王。會上各國在中原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實際上承認了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不甘心失敗,第二年又&ldo;欲合諸侯&rdo;。魯人臧文種聞訊後,指出:&ldo;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rdo;(《左傳&iddot;僖公二十年》。)意思是說,順從眾望,霸業或可成功;如一意孤行,強迫他人順從自己慾望,則很難成功。一語道破了宋襄公利令智昏、違背眾望之所為。公元前639年(楚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十二年),宋襄公果真發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陽南)之盟。由於中原諸國已從楚,所以宋襄公&ldo;以求諸侯於楚&rdo;,楚成王佯許之,以觀動靜。這件事,已隱藏危機,公子目夷指出:&ldo;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rdo;(《左傳&iddot;僖公二十一年》。)同年秋,宋襄公得寸進尺,又會楚、陳、蔡、鄭、許、曹等國之君於盂(宋地,今河南睢縣境)。楚成王惱怒已極,&ldo;執辱宋公&rdo;(《史記&iddot;楚世家》),宋襄公威風掃地。楚成王隨即舉兵攻宋,敗宋師。冬,楚成王盟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