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2 頁)
看樣子指望自己解決是不可能了,玄奘決定繼續到佛教經典中去尋找答案。
不看不知道,佛法真奇妙。看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個大傻冒!
玄奘的希望再一次被無情的事實所擊破:佛經自己和自己打架,語焉不詳不說,互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在少數。
佛經本是外國來,譯者各人有偏愛。若問佛祖是何意,還需梵文才明白。
中國的佛經,大多是歷代佛學人士從梵文原著中翻譯而來。翻譯本身就是二次創作的過程,難免會帶上譯者自己的許多觀念,進而使文字的意義表述發生偏移,經由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偏差難免加大。等到玄奘去查閱時,記載中的謬誤之處更是不斷顯現,搞得玄奘是雲裡霧裡,不明就裡。
於是,玄奘作出了一個驚世的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研讀原汁原味的佛經,去除心魔,以正本身。
這個志向很好,很遠大,可惜不現實。
從洛陽,去往天竺,要透過河西走廊,經過西域,跨過帕米爾高原,穿過阿富汗,沒有一個地方是坦途大道,就憑他一個普通的文弱和尚,嘖嘖嘖,更是難上加難。
即使玄奘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突破自然界的一切困難,他的取經之路依然還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能否獲得政府的通關文書?
當時唐和東突厥正處於緊張的戰爭狀態,河西走廊和西域正是唐、突雙方的邊境區域,(地位可參照今天的韓朝軍事分界線)不得隨意穿過,除非手持政府頒發的特別通行證。
於是,心中只有佛祖而沒有戰爭的玄奘恭恭敬敬地向官府遞上了關於學術交流長期離境的申請。
可是,也不知是政府公務繁忙,還是根本沒有對口部門負責此類申請(可見,限時答覆是多麼重要),總之,玄奘的申請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任何迴音。
法,在玄奘的眼中,儼然只有一個名字:佛法。但是現實中,還有一種法:王法。
兩國交戰的特別時期,為安全起見,政府頒布了禁止普通人員非政府派遣出國的法令。聰明的玄奘很快便了解到了自己的處境,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已不可能從官方獲得離境的許可。
若想了卻心願,只能選擇偷渡。
當時出國熱還沒有興起,蛇頭這一行業估計還沒有萌芽,所以玄奘只能完全依靠自己。這就意味著他一路都得小心翼翼,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遇到麻煩,也無法向駐外使領館和其他官方機構申請並取得救助。
雖然前方可能兇險難測,但我佛苦行修煉,嘗遍諸多劫難,乃至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方成正果。何況法無諸相,境由心生,佛祖心中常坐,不怕宏願不成!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開始了西行之路。他透過涼州,偷渡出玉門關,躲過朝廷設在關外的數個烽火臺,進入西域。其中艱險,對於一個從小隻知吃齋唸佛,打坐誦經之人來說,真是一言難盡。
詩云:&ldo;春風不度玉門關&rdo;,形象地描述出了玉門關外的自然風貌。舉目望去,皆是沙漠,黃沙滾滾,狂風呼嘯,直接地提醒著每一個站在自己面前的人,考驗著他們的勇氣和毅力。
玄奘法師口唸佛號,堅定地走進沙漠,向西而去。
對於此次沙漠之旅,他是作了一番準備的:一個裝滿水的大皮囊,以及相應的乾糧。
問題是人算不如天算,進入沙漠後不久,感覺口渴的玄奘拿起皮囊打算喝些水,不料一個不留神,已經開啟的皮囊掉在了地上,寶貴的淡水迅速滲進了沙漠裡。
怎麼辦?
自己孤身一人,只恨沒有經過五指山時,收那隻叫齊天大聖的猴子為徒。否則自己大可以不慌不忙地下得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