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2 頁)
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iddot;阿塔蒂爾克
1919年5月,凱末爾在黑海南岸城市薩姆松召開東部各省保衛主權大會,拒絕接受喪權辱國的穆德洛斯停戰協定,譴責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出賣國家利益和淪為協約國的傀儡,進而與西方列強支援的伊斯坦堡蘇丹政府分庭抗禮。同年7月,凱末爾在安納託利亞高原東部城市埃爾祖魯姆發出倡議,呼籲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9月,凱末爾在安納託利亞中部城市錫瓦斯召開安納託利亞與魯梅利亞主權保衛大會,宣佈在安卡拉籌建新的民族政府,作為土耳其的唯一合法政府,取代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政府。
1919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舉行新一屆的議會選舉。1920年1月,奧斯曼帝國議會透過國民公約,明確支援凱末爾在埃爾祖魯姆發出的倡議。同年4月,協約國軍隊佔領伊斯坦堡,蘇丹宣佈解散帝國議會,帝國議會的議員紛紛從伊斯坦堡逃往安卡拉,加入凱末爾主持召開的大國民議會。此後,安納託利亞內陸城市安卡拉取代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成為領導土耳其民族獨立戰爭的大本營和政治中心。
二、從《色佛爾條約》到《洛桑條約》
1920年4月,協約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一方,邀請奧斯曼帝國蘇丹政府的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同年8月,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蘇丹政府的代表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署條約,是為《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èvres)。《色佛爾條約》規定,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義大利和希臘瓜分,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地區由協約國共管,奧斯曼帝國放棄對於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地區、亞美尼亞、賽普勒斯以及愛琴海諸島嶼的主權,廢除徵兵制,兵員總數不得超過45 000人且不得擁有海空軍,財政和關稅接受協約國財政委員會的監督,財政歲入須優先支付戰爭賠款。《色佛爾條約》的簽署標誌著土耳其人瀕臨亡國的邊緣,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政府拒絕承認《色佛爾條約》,進而拒絕承認伊斯坦堡蘇丹政府的合法地位。《色佛爾條約》簽署之日即1920年8月10日,後來被土耳其共和國定為國恥日。
1919年5月,希臘軍隊乘坐英法軍艦在安納託利亞西部愛琴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伊茲密爾登陸。1920年6月,希臘軍隊從伊茲密爾出發,向安納託利亞高原腹地挺進,試圖佔領安納託利亞高原西部,建立環愛琴海的希臘東正教帝國。與此同時,希臘軍隊在色雷斯發起攻勢,佔領埃迪爾內。1921年7月,希臘軍隊佔領屈塔希亞,攻入安卡拉以西50公里的薩卡利亞河流域。同年9月,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軍隊挫敗希臘軍隊的攻勢,初步扭轉了戰場的局勢,交戰雙方形成僵持狀態。隨後,凱末爾被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加齊的稱號,晉升元帥。1922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凱末爾的指揮下發動反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希臘軍隊手中奪回屈塔希亞、布林薩和伊茲密爾,收復安納託利亞西部和色雷斯東部,迫使協約國接受停戰協議,同意廢除《色佛爾條約》,繼而於11月在瑞士的洛桑與安卡拉政府重新舉行和談。
土耳其軍隊進入伊茲密爾
1922年凱末爾在西部戰線視察恰伊
1923年7月,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與西方列強及希臘簽署《洛桑條約》(treaty of laanne),取代《色佛爾條約》,明確劃定土耳其與希臘、法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英國委任統治地伊拉克之間的邊界線,取消西方列強在土耳其的財政監督、戰爭賠款和治外法權。《洛桑條約》簽署後,協約國軍隊撤出伊斯坦堡和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地區。如果說《色佛爾條約》是協約國強加給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