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3 頁)
麥克臺卜
宗教教育的體系化和宗教學者的官方化,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突出現象。與此同時,崇尚苦行、禁慾和神秘主義的蘇非教團逐漸成為民間伊斯蘭教的載體,進而與官方伊斯蘭教分道揚鑣。蘇非派系伊斯蘭教內部致力於尋求凡人與安拉直接交流進而獲得信仰真諦的神學傾向,專注於個人潛修。伊斯蘭教蘇非派自1071年曼齊喀特戰役後傳入安納託利亞,進而滲透到穆斯林宗教生活的諸多層面。蘇非教團興起於12世紀,在伊斯蘭世界的民間層面根基深厚。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蘇非派信徒分別隸屬於自西亞傳入的卡迪裡教團、裡法伊教團、納格什班迪教團和安納託利亞高原形成的麥烏拉維教團、拜克塔什教團,派系繁雜,人數眾多,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拜克塔什教團(bektashiyyah)的信眾大都分佈在魯梅利亞即巴爾幹鄉村,是在巴爾幹半島傳播伊斯蘭教的主要載體。由於奧斯曼帝國長期在巴爾幹地區募集兵源,拜克塔什教團與近衛軍團逐漸形成密切的聯絡,充當近衛軍團的隨軍神職人員,而近衛軍團的戰士則自稱拜克塔什的子孫,尊崇拜克塔什教團的蘇非長老。
麥烏拉維教團的信眾主要分佈在安納託利亞的城鎮地區,與手工業者及商人階層聯絡密切,是奧斯曼帝國政府用於制衡拜克塔什教團的重要宗教勢力。&ldo;梅夫萊維派(即麥烏拉維教團)的首腦,是一個極受尊敬的有名人物,有時候他出面主持新蘇丹登基時舉行的佩劍禮&rdo;。[10]
作者點評:
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幅員遼闊,四通八達,素有帝國統治的歷史傳統。伊斯蘭教誕生前的千餘年間,來自地中海世界的羅馬拜占庭帝國與崛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西亞北非地區形成東西對峙的政治格局。伊斯蘭教誕生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聖戰的旗幟下走出貧瘠的家園,湧向武力征服的戰場,蕩平波斯帝國,重創拜占庭帝國,繼而主宰西亞北非地區長達600餘年。奧斯曼帝國作為繼阿拉伯帝國之後傳承伊斯蘭文明的歷史載體,繼承哈里發時代的宗教政治傳統,實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錯綜交織,而家族血統和聖戰實踐提供了奧斯曼帝國統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奧斯曼帝國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歷經600餘年的滄桑,可謂亞非歐大陸中央地帶最後的封建帝國。
[1] alcik, h, the ottoan epire: the classical a 1300-1600, new york 1973, p59
[2] alcik, h, the ottoan epire: the classical a 1300-1600, p87
[3] cleveland, w l, a history of the odern iddle east, p46
[4] alcik, h, the ottoan epire: the classical a 1300-1600, p78
[5] 戴維森:《從瓦解到新生》,張增健等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頁。
[6] karpat, k h, cial 插n and politics turkey, leiden 1973, p33
[7] turnbull, s, the ottoan epire 1326-1699, new york 2003, p19
[8] iber, c, the ottoan epire, 1300-1650, p232
[9] lewis, g, 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