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洛陽之戰(四)(第1/3 頁)
陰冷的寒風席捲了洛陽城,正月十五日後,洛陽的溫度再次驟降,而城牆上計程車卒得不到糧食的補給,整日吃的都是稀粥湯水,也沒有棉衣,頂著渾身的凍瘡在城牆上打燈巡視。
可以說洛陽計程車氣已經低迷到了一個極點,可惜,呂維琪等人對洛陽士氣還是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確實也在思索解決的辦法,但始終不見成效。
比如,福藩那裡拿不到錢,呂維琪就把主要打到了城中計程車紳豪族之中,希望從他們那裡榨出錢糧跟銀子來。
但士紳豪族也不是傻子,各種理由推諉扯皮,或者拿出數十兩銀子應付了事,呂維琪雖然氣的牙癢癢,也奈何不了他們。
這些豪族,或是有子弟在朝中為官,或是本來就是朝廷致仕官員,逼迫也逼迫不得。
荒誕的是,透過募捐得來的幾百兩銀子,遠遠不如這些士紳豪族向呂維琪行賄的數目,豪族們似乎更樂意拿出錢財來行賄,也不願意拿來募捐。
原因倒是也簡單,若是他們真的募捐了此次,按照大明的尿性,保不齊就往死裡壓榨了,到時候捐還是不捐呢?
大明雖然倡導士紳優免,長期放縱士紳豪族,可實際上到了崇禎年這個政策已經在動搖了,不要覺得崇禎朝廷是傻子,活生生的看著自己被這些政策拖死,但實際上,崇禎朝的大明已經在調整很多政策了。
只可惜,已經腐朽徹底的官僚架構,支撐不起這樣的變革了,無論是徵收礦稅,還是逐步廢除士紳優免,以及減少藩王俸祿,這些不需要穿越者去做,崇禎自己都在做。
崇禎初年的礦稅徵收甚至已經達到了八十多萬兩,跟臆測的東林阻礙礦稅商稅徵收相去甚遠,作為對比的是萬曆年間礦稅徵收才四萬兩出頭,足可見崇禎朝已經為了財政不擇手段了。
問題從來不在於誰阻礙崇禎改革,真能阻礙他就不可能換內閣換的那麼勤了,說白了都是後世為了幫他洗白丟出來的鍋,問題的核心在於,大明腐朽的體制已經喪失了改革的活力。
另一個恐怖的事情是,改革不徹底就是徹底不改革,不徹底的改革不僅不能帶來改變,還會將原本統治階級的擁護者動搖,明末清末都是這個情況,崇禎的動作,已經讓不少士族和地主開始動搖,士紳優免的逐步廢除跟日益加重的土地稅收,讓官僚階級的忠誠度下滑。
正如晚清搞的憲政改革最後葬送了自己一樣,明末的系列改革也直接埋葬了明王朝,到崇禎十四年的時候,便是這些後果徹底爆發的時候。
洛陽籌不出錢跟糧食,士卒們在城牆上捱餓,而與之成鮮明對照的是福王府的燈紅酒綠以及諸位士紳豪族的夜夜宴會,每日光是浪費的酒肉都是不可計數......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闖軍也調整了戰略,他們帶著熱乎乎的饅頭來到城牆下面,示意明軍用竹籃將這些饅頭運上城池食用。
在明軍錯愕驚異的眼神中,闖軍說出了李炎教他們的話:“同為黎庶,何相戕害?公侯王孫,宴飲無度,庶夫黔右,餓死於郭......”
這記心靈上的爆殺,徹底給明軍幹沉默了,看著城牆下除了衣著跟自己別無二致的闖軍,看著他們同樣因為勞作和暴曬而滿是老繭的手,這些明軍再也不能拉開弓弦對著他們射擊了。
接下來的兩日,事情就變得更加喜劇了起來,闖軍不時會帶著饅頭來城牆下提供給明軍,而明軍也越發厭惡城中的貴族豪富,紛紛在城郭上跟闖軍進行聊天,聊天的內容起初還很保守,多集中於女人跟家鄉的故事。
慢慢的,隨著這些話題的展開,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政治,明軍早就看城中的貴族們不爽了,言語之間更是多有詆譭不滿,闖軍就是乾造反的,一來二去雙方居然聊的興致勃勃,言語內容也越發大不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