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1/2 頁)
5月27日的以色列內閣會議,被迫要對開戰問題作出決斷。國內群情激昂,要求採取軍事行動。人們產生了一種危機感,覺得再等下去只能使國家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陷入疲憊狀態。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
1. 國防軍的動員已達一週之久。國家經濟部分癱瘓。被動員起來的普通市民強烈要求政府作出某種決斷;
2. 對國家領導人的失望之感有增無減,總理艾希科爾已成為眾矢之的。人們越來越懷疑他的管理危機的能力。
3. 陸軍施加強大壓力,要求發動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發動越遲,人員、物質損失越大。
4. 事情越來越清楚,埃班透過外交活動所取得的大國的支援已逐漸變成一張空頭支票。
5. 納賽爾依然在使侵略行動升級。其他的阿拉伯國家軍隊也集結在以色列邊境附近,瘋狂叫囂消滅以色列。
這五個&ldo;包袱&rdo;沉重地壓在以色列內閣18人的肩上。蘇聯政府似乎要掩飾自己的幕後策劃者面孔,在5月26日由柯西金署名的信件中寫道:
&ldo;蘇聯政府要求以色列採取一切手段不使目前的事態發
展為軍事衝突。不管邊境地區的軍事形勢如何,也不管問題
多麼複雜,重要的是找出非軍事手段的解決方法。&rdo;
5月28日是以色列不得不對和還是戰作出決定的日子。從凌晨3時半至5時召開了內閣會議。會上出現了主張立即開戰和主張48小時後再行決定的兩種對立的意見。表決的結果是9票對9票,誰也沒壓倒誰。即使是主張立即開戰的人意見也不一致:本古裡安主張只限於解除蒂朗海峽的封鎖;貝京主張主要的問題不是蒂朗而是集結在西奈的部隊。但總理決定推遲作出決定。
28日,美國總統對蘇聯的動向判斷是,如果以色列採取軍事行動,蘇聯將支援受到進攻的國家。可能是基於這個判斷,美國總統對以色列的動向極為關心。美國強調:以色列不應該發動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假如發動了,一切責任應由以色列承擔。
法國總統戴高樂在致艾希科爾總理的信件中告誡以色列預設納賽爾造成的既成事實。英國對以色列持同情態度,希望以色列繼續進行外交努力。同時美、英兩國還針對納賽爾的封鎖蒂朗海峽措施,積極地制定著國際性的艦船護航計劃。西德和加拿大兩國向艾希科爾總理表示,他們同意這個計劃。
在瞭解這些情況之後,28日下午3時至8時召開了內閣會議。會上決定繼續進行外交努力。這是第四次決策。晚9時,艾希科爾、阿隆、約菲同軍界首腦舉行了會談。軍隊要求立即開戰。推舉達揚為國防部長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
四、第四階段(5月29日--6月04日):定下開戰決心階段
這個階段可細分為兩段。 5月29日--6月1日為前一段; 6月02日--6月04日為後一段。
前一段是國內因素起主要作用,特別是要求開戰的壓力越來越大。國內的知識界人士、工人、學生,甚至婦女紛紛請願,要求開戰。
5月29日,形勢更加動盪。艾希科爾總理在國家危急關頭的領導能力被作為問題提出,人們要求他不要兼任國防部長,把這一職務交由達揚將軍擔任。
5月30日,危機又進了一步。埃及、約旦締結了共同防禦條約。這個條約連同1966年11月埃及、敘利亞簽定的共同防禦條約,使以色列不得不對付三個方向的威脅。
30日晚,工黨‐‐工人聯合黨聯盟正式決定建立各黨派聯合政府,並反對艾希科爾留任總理。31日16時30分,艾希科爾、達揚舉行會談,達揚要求擔任國防部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