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入幕之賓(第1/2 頁)
崔澈倒不意外房彥謙能與趙穆、王當萬相識,這老小子在北齊滅亡後,四處奔走聯絡,妄圖復國,與二人稱得上是同道中人。
他也清楚,趙穆、王當萬找上自己,肯定是房彥謙與他們透露了些許內幕。
房彥謙作為錄事參軍,崔澈的親近幕僚,知道的事情必然要比外人更多,這才讓趙穆、王當萬認定崔澈心懷遠大抱負。
聽得趙穆一番慷慨陳詞,崔澈卻還是冷言拒絕道:
“二位若是為興復高氏而來,只怕是找錯了人,崔某祖父仕於前齊,為七朝元老,卻被誣以漢臣謀反,蒙冤受戮,高氏與我有何恩義,偏要我搭上全家性命!”
趙穆與王當萬對視一眼,無奈道:
“後主...唉!為尊者諱恥,其荒唐暴虐,趙某亦不願多言,如今前齊宗室多以作古,唯有少數,配於蜀地,與故土隔絕,我等早已不抱復國之念。”
崔澈聞言,臉色已經緩和下來,方才陰沉著臉,不過是故意為之。
他可不想摻和進這群人的復國夢,哪怕真有一天豎起反旗,那也是他自己為主,絕不尊什麼楚義帝,小明王。
提了茶壺,為眾人斟了七分滿的茶水,崔澈笑道:
“二位能夠放下執念,著實可喜。”
此時旁觀的董敬終於開口:
“明公出身顯族,心胸大志,腹有良謀,乃當世之英雄,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山東士族,累世青紫,煥焉史牒,又豈能為關西茹毛飲血之輩所屈從!
“明公身負山東士人之望,自當積蓄力量,靜待時機,若天下有變,則振臂高呼,山東群雄,必然響應,關東百姓,自當簞食壺漿,以迎明公!”
雖說楊堅篡國後,為關隴勳貴們恢復了漢姓,又復漢禮,但落在這群北齊舊臣眼裡,不過是沐猴而冠,政治上的失意,並不妨礙他們在文化層面輕視關隴貴族。
對於這種心態,崔澈最是瞭解,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尋求到心理上的慰藉。
當初李淵娶走了竇家女,他也沒少在私底下大罵這個趙郡破落戶出身,或者高車乞伏李部的蠻人,居然敢冒認隴西李氏。
至於李淵族屬真相,崔澈根本就不知道,但他就是要認定對方無恥冒認,才能發洩奪妻之恨的怨氣。
董敬不鳴則已,一張口,就使崔澈臉色大變,他怒道:
“聖人以女妻澈,你怎敢與我說此不忠不孝之言!”
“董某為輔佐明公成就大業而來,若此心所付非人,明公儘可將我亂棍打殺!”
說罷,董敬閉目待死。
趙穆與王當萬亦慷慨道:
“我等誠心相投,欲助明公偉業,明公若不納,但求速死,也能使天下士人,知曉明公忠君之意!”
房彥謙急切之下,頻頻目視崔澈。
崔澈回以一個放心的眼神,隨即臉上綻放出燦爛笑容:
“三位遠道而來,澈又怎會加害,請吃茶。”
崔澈逐一為他們遞上茶杯,這才道:
“關西之眾把持朝政,山東之人有志難酬,此亦為崔某所恨也。
“今日董公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令澈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三位不懼殺身之禍,冒死來投,澈亦不敢欺瞞,澈雖有大志於天下,然今四海昇平,百姓樂業,只得靜待天時!”
房彥謙感嘆道:
“隋主非昏聵之輩,國力亦蒸蒸日上,這天時尚且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董敬、趙穆、王當萬三人隨之哀嘆,董敬此前說天下有變,則振臂高呼,說得倒是輕巧,但他也不知道這天下究竟會不會生變。
崔澈卻笑道:
“諸君無需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