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大索貌閱(第1/2 頁)
隋朝建立初期,就已經進行過一次人口搜檢,那時崔澈還在楊廣的幷州總管府任職長史,是他與楊廣接手的第一項任務,靠著資料注水,虛增田畝、人口,給楊堅呈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而這一次人口搜檢的源頭,卻是一些民眾的小聰明。
隋朝男子十八歲成丁,至六十歲以前,均為納稅人口。
一些奸猾之人便在年齡上做起了文章,年輕的,便往小了說,年紀大的,就往六十歲以上喊,藉此逃避賦稅徭役,這一現象在關東地區尤為明顯。
楊堅獲知這一情況,下令各州縣地方官員對治下民眾逐戶、逐人進行核實,大索貌閱。
所謂‘大索’就是清點戶口,對在籍編戶成員的姓名、出生年月、相貌和身體特徵都詳細記錄在冊;
所謂‘貌閱’,則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驗明正身。
若是存在戶口不實,詐老稱小之人,里長、黨長即發配邊疆。
北魏時期在基層施行三長制,即黨長、里長、鄰長。
隋朝繼承了北魏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一黨有一百二十五戶。
這些里長、黨長被髮配邊疆也不冤枉,他們平素就負責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稅畝,徵發徭役和兵役。
奸猾之人真要謊報年紀,無論如何也少不了里長、黨長們的幫助,畢竟一里才二十五戶人,一黨也才一百二十五家,都是挨家挨戶的,哪還能不知道你的真實年紀。
朝廷又同時下詔,命各地官員為大家族析戶,命令他們分家居住,自立門戶,搜檢其中隱匿人口。
對於這兩項政令,崔澈都照實執行,尤其是謊報年紀,逃避賦稅徭役,這樣的惡行更是沒有丁點的容忍。
崔澈認為,不能總讓老實人吃虧。
他嚴格按照楊堅的指示,四處派遣親信監督排查,但凡查出貓膩,不僅是里長、黨長被充沒資產,發配邊疆。
那些謊報年齡之人,更是被出以重拳,歷年欠下的租稅容易追繳,逃脫的徭役,崔澈也為他們折價,除此之外,更按照其貧富等級處以不同程度的罰款。
如上戶謊報年齡,則處以金額十倍的罰款,中戶處以五倍罰款,下戶處以三倍罰款。
經歷這一套組合拳,無論上戶、中戶、下戶,只要謊報年齡,逃避賦稅徭役,基本都是一個破家的狀態。
去年遭遇一場大水,說實在的,哪怕是上戶,除了士族豪強,大多富裕不到哪去。
若是變賣了家產,仍然未能繳清罰款,便與當地官府協商,按一定年限分期償還。
此前一直以親和形象示人的崔澈,此番下手沒有留半點情面,也讓青州百姓在敬愛他的同時,也回憶起了前年崔澈屠戮官吏的血腥手段,又多了一層敬畏。
不過普通民眾對此並沒有怨言,反而拍手稱快。
畢竟大家都是納稅、服徭役的年紀,憑什麼你們可以謊報年齡,舒舒服服過日子,我們就得為國家出錢出力。
至於第二項政令,也就是為大家族析戶,不許他們共同居住,逼迫獨立成戶。
這件事情崔澈交給了房彥謙來主持。
房彥謙在齊郡做了二十多年的主薄,人脈廣,有他出面勸說,事情倒也進行得順暢。
單單只是青州,便搜檢出了七千多人的隱匿人口,而青州總管府下轄的青、膠、光、莒四州共登冊兩萬餘人。
資料陸續匯總到大興城,第二次普查,戶籍簿上新增加了一百六十四萬餘人。
這一次括戶並沒有多少水分,原因倒也簡單,此番搜檢的物件,基本都是當地計程車族豪強,地方官府哪會把數字往海了吹。
隨即,楊堅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