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回鄉省親(第1/2 頁)
崔澈急著往幽州赴任,並未在關中久留,帶了妻兒向楊堅夫婦辭行後,與楊廣、韋藝、裴秀、黃百吉等人乘船經廣通渠往潼關,再沿黃河順流而下。
抵達青州州境的時候,眾人相互道別,裴秀、黃百吉往黃河南岸,去青州任職,楊廣也一同南下。
河北道行臺已經被撤銷,楊堅新增淮南道大行臺、山南道行臺,由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出任行臺尚書令,分別坐鎮壽春與襄陽,為接下來的伐陳大戰做準備。
崔澈將他們送下船,自己卻不上岸,在渡口接了由東陽城趕來的一眾幕僚與三名美妾,船隻緩緩離岸,北渡黃河。
由於裴秀任職青州總管府司馬,考慮到祖母又老了幾歲,更經不起旅途勞累。
況且有姑母崔昭容照顧,崔澈也放心將她留在東陽,只讓人送來尉遲熾繁、穆邪利、妙容三女。
而崔澈帶去幽州的幕僚合計有總管府長史李綱、司馬劉方、由錄事參軍升任司錄的房彥謙、記事參軍董敬、田曹參軍趙元淑以及以賓客身份化名跟隨的趙穆、王當萬。
時年九歲的房玄齡隨父上任,這少年郎很早就展現了智慧,善詩能文,通涉五經,被崔澈贊為神童。
當初房彥謙目睹崔澈行跡,冒死向崔澈舉薦董敬、趙穆、王當萬三人。
尤其是趙穆、王當萬,他二人曾助高紹義佔據280餘城叛亂,是朝廷通緝的重犯,一旦崔澈翻臉,房彥謙又怎能逃脫得了干係。
不過當日崔澈被他們冒死來投所感動,與他們開誠佈公,以誠相待,終於使得四人認主。
房道謙既然決心輔佐崔澈,房玄齡又怎麼飛得出澈哥兒的掌心。
甲板上,崔澈正向房彥謙詢問青州等地如今的情況。
房彥謙笑道:
“新任總管履職,軍民皆怨。”
......
老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鹽兵、鹽工們如今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自從崔總管離去,我等生活每況愈下!過去一日三餐,晌飯天天有肉,如今新總管到任,便只剩了兩膳,還都是些陳米爛菜!”
“你以為人人都像崔總管,不惜掏空家底,也要讓我們填飽肚子!”
“依我看,那新總管肯定剋扣了我等伙食。”
“這還用你說!”
“早知道是這樣,當初還不如在家種田。”
“別說了,秦校尉來了。”
見巡視灘田的秦瓊遠遠走來,聚在一起發牢騷的鹽工們趕緊散開。
秦瓊暗自搖頭,自從新總管到任,全盤接手了鹽務,鹽工們的積極性便眼瞅著跌落到了谷地。
有對比,才能體現差距。
當初崔澈勒緊了褲腰帶,也要為鹽兵、鹽工們加一頓晌飯。
如今新任總管不僅一毛不拔,改為一日兩餐,更削減了餐食的投入,省下來的錢糧,全進了自己的腰包。
別說是鹽工們了,就連秦瓊麾下的鹽兵也都是滿腹怨言。
雖然不至於鬧出什麼兵變,但對善待他們的崔澈,思念卻是與日俱增。
崔澈對此也無能為力。
且不說鹽務如今不歸他管,如今斷了私鹽生意,他也養不起這麼多人。
崔澈與韋藝抵達河北後,便暫時分別,韋藝徑直往營州上任,崔澈命長史李綱、司馬劉方隨行,先去薊縣主持工作,自己則要繞道安平縣。
常言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開皇七年(587年)二月二十六日,崔澈攜妻妾、幕僚們剛剛抵達安平縣境,一隻鷹隼便從頭頂掠過。
頃刻間,馬蹄轟鳴,地動山搖,遠方出現一道黑線,是張武領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