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相互攻訐(第1/2 頁)
“今日是秦公為你求情,我才破例寬恕,再有下次,崔某絕不姑息!”
有秦愛替裴秀求情,崔澈騎驢下坡,但面上還是義正言辭的厲聲訓斥。
裴秀心道,要不是親表弟,自己早就掛印而去,哪怕賦閒在家,也好過受這鳥氣。
當然,崔澈也就仗著與裴秀的親密關係,才會在秦愛面前演了這場戲,真要換了別人,哪會為了新人當眾損了舊人顏面。
雖說是被逼迫應徵,受了崔澈幕府司馬一職,但澈哥兒的誠意,秦愛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
尤其是在瞭解到那位裴長史不僅是幕府同僚,更是自小與崔澈相依為命的表兄,這對錶兄弟的戲是假了點,可要說沒有半點觸動,那也是自欺欺人。
當然了,崔澈這人演技不詳,遇強則強,真要讓他認真對待,也是能與楊廣互飈演技的存在。
‘也罷,既然應募,就好生輔佐他賑濟災民,恢復青州秩序,再請辭去,功成身退。’
秦愛暗下決心道。
“這位便是令郎吧!”
秦愛尋思的時候,崔澈早就將注意力放在了秦瓊身上。
“瓊兒,還不拜見崔使君。”
秦瓊聽了父親吩咐,向崔澈行了一禮,眼見崔澈瘦高的身形,也不是孔武有力的模樣,秦瓊疑惑道:
“白道一戰,真是崔使君在萬軍之中,一箭射傷突厥可汗,這才驚走了十餘萬大軍?”
數月前的白道大捷,經過口口相傳,早已經是面目全非。
秦瓊聽過最離譜的版本,便是崔郎一箭退突厥的故事。
據說是兩軍對壘的時候,崔澈面對十餘萬突厥騎兵,毫無畏懼,躍馬向前,挽弓搭箭,將突厥可汗射落馬下,突厥人於是驚恐北遁。
“瓊兒,休得胡言!”
崔澈卻搖頭道:
“無妨,今日也正好澄清此事,白道大捷乃武陽公之謀,澈不過是隨他襲營,僥倖射中了攝圖而已,不敢妄據他人之功。”
秦愛聞言,稱讚道:
“使君未及弱冠,卻能以尊貴之軀,馬踏突厥營寨,已是大勇,又何必自謙。”
秦瓊附和道:
“父親說的是,崔使君無需自謙,秦瓊曾聽聞使君進《平陳策》,得聖人讚許,是為智!
“為崔達拏求得免死,是為義!
“連上十二道奏表,請求北擊突厥,是為勇!
“如今在祝阿縣懲治罪惡,救濟百姓,是為仁!
“崔使君仁義智勇兼備,又怎可妄自菲薄!”
原來秦瓊早就對崔澈心生嚮往,欲與之結交,此前起衝突,也是王慶出言不遜,說要綁了秦愛。
崔澈見秦瓊對自己的事蹟如數家珍,又得了稱讚,暗爽不已:他這麼瞭解我,他心裡有我!
原來自己與秦瓊是雙向奔赴!
崔澈親自送秦愛一家入城安置,有秦夫人在,他們家自然不方便宿在軍營。
安頓了秦家人,崔澈又找來裴秀、竇威與秦愛一同商議如何賑災防疫,四人徹夜未眠,終於拿出了一個章程。
翌日,祝阿城外粥場,米水都已經下鍋,新選拔的胥吏、差役們卻不急於生活,得由崔澈派遣來的騎卒拿了一根筷子插入米中試探。
若筷子沒有浮起,負責那一鍋的胥吏差役自是面露喜色,若筷子漂浮起來,便是人頭落地。
崔澈之所以有這份底氣給災民熬煮濃粥,自然是青州等地的存糧以及他帶來的三百萬石北周陳米。
而只施粥,不放米,也是防止那些未曾被水災波及之人,前來祝阿縣冒領粟米。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經歷了現代文明的薰陶,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供應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