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野心勃勃(第1/2 頁)
東晉十六國時期,劉裕滅亡南燕,毀其都城廣固,又於廣固城以東,陽水之北另築新城,即為東陽城(山東青州)。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
益都縣令李德海就是這麼個倒黴蛋。
東陽城既是益都縣縣治,又是齊郡郡治,更是青州州治。
好在如今朝廷罷郡,只剩了州縣兩級。
回想這些年的苦日子,與燕榮同在一城,受盡欺凌。
煎熬了三年,眼看著任期到頭,能夠脫離苦海,燕榮卻先走一步,被押送京城處死。
燕榮死了,但李德海卻笑不出來。
才出虎口,又入狼窩。
那崔澈能將燕榮扳倒,頂替其青州總管之位,又豈是易與之輩。
此前崔澈任職慰撫大使,巡視各地,總要挑出一批官吏處死。
其暴虐,在李德海看來,只怕不在燕榮之下。
腥風血雨隨著崔澈刮遍四州之地,卻獨獨放過了益都縣,並非是李德海等人為官清廉,而是有燕榮坐鎮東陽城。
自從聽聞崔澈出任青州總管以來,益都縣衙、青州刺史府、青州總管府,三座府衙,膽小的官吏棄職而去,提前溜了。
膽子大些的,不願放棄官位吏職,歸還了貪墨的錢糧,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在忐忑不安中迎來了開皇四年(584年)。
李德海便是其中之一。
這麼多年的拼搏,好不容易成了上縣縣令,他要真能狠心捨棄,哪會與燕榮作伴三年,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開皇四年正月初三,正值元日七天小長假,東陽城中各處府衙緊閉,本該陪伴家眷的官吏們紛紛雲集在城西,等待著新任青州總管的蒞臨。
等候許久,李德海終於望見了前來赴任的一行人。
只是領頭的卻是一位中年男子,隊伍裡也望不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崔總管另有要事,讓我轉告諸位,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前事可以既往不咎,但若是心存懈怠,疏忽政事,總管決不輕饒!”
總管府長史李綱坐在馬背上,高聲道。
東陽城官吏們聞言,無不長舒一口氣,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至於崔澈去了哪,在做什麼,只要不是追究前罪,他們又怎會關心,更不敢過問。
渤海之濱,崔澈領了裴秀、秦瓊與少量親隨,巡視灘塗,為開田製鹽做規劃。
“阿澈,你為何要放過了益都官吏?”
裴秀似乎是忍不住心中疑惑,問道。
秦瓊聞言,便要回避,崔澈笑道:
“澈與叔寶親如兄弟,又有何事不能言。”
一旁的裴秀見了,直呼好傢伙,難怪你之前要我當著秦瓊的面問及此事,就等著說這句話吧。
秦瓊果然止住了腳步。
崔澈與二人解釋道:
“我非嗜殺之人,當日所為,不過是形勢嚴峻,當用重典,否則不足以平民憤,如今益都官吏改過自新,澈又何苦追究,非要殺個人心惶惶。”
其實崔澈並沒有照實說出心中想法。
他此前在青、膠、光、莒四州屠戮貪官汙吏,不僅是倚仗先斬後奏之權,更是知曉在楊堅即將罷郡,大量官員難以安置的大背景下,哪怕殺得再多,只要不是冤殺好人,楊堅只會拍手稱快,而不會怪罪。
因此崔澈才能有恃無恐,借別人的頭顱,給自己立威。
更重要的是各州、各縣新補的吏員,全是由崔澈在流民之中挑選的識字之人。
崔澈八月開始殺人,楊堅十月才罷郡,救災如救火,哪能等到丟了飯碗的郡級吏員前來任職。
而這些被提拔進吏員隊伍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