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我的腦袋就放在這裡(第1/2 頁)
嚴格意義上來說,鍾年說的並不準確,大明並非完全不收商稅的,只是絕大多數的商品是免稅的,比如說絲綢、布匹這一類的百姓生活用品都是不收稅的的。
朱老闆的初衷可以理解,為了讓減輕百姓的生活壓力,而且朱老闆這一輩子做的事都可以總結為這一句話。
他是真的全心全意為了百姓在著想的。
但是問題在於,朱老闆忽視了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不收稅,得益的並不是百姓,而是商人!
老朱的想法應該是,我免你們商人的稅,你們就把價格定的低點,這樣你們也有錢賺,百姓也能收益,朝廷也沒有損失,是三贏的局面。
然而老朱實在是有些低估了那些商人的胃口了。
英國經濟評論家鄧寧格在《工會與罷工》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這段話,很適合用來評論明初的商人。
我才不管你老朱怎麼想,那你不收稅,我們就多賺點,想讓我們主動降價?門都沒有!
老朱為此曾動刀殺了很多人,但是沒用,哪怕沒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他們也敢冒著砍頭的風險賺錢。
當然了,可有一點,他們也知道百姓是老朱的逆鱗,因此他們對外售賣的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內,百姓的生活壓力並不大。
換而言之,他們賺的其實是朝廷的錢。
因為朝廷雖然輕視商人,但是在搭建平臺和提供運輸方面還是有所付出的,但是對於這些最重要的商品卻不收稅。
即便是對於其他物品,比如瓷器、茶葉、酒水這類物品,稅收最多的時候也才三十稅一。
什麼概念啊?
就是幾乎等於不收稅!
南宋的商人要是聽說有三十稅一的商稅,估計做夢都要笑醒!
舉個最簡單的的例子。
宋朝天禧年間的商稅大概在五百五十萬貫左右,而明朝宣德年間的商稅大概在……三十二萬貫?
這已經不能用天差地別來形容了,只能說朱元璋農民出身的侷限性太大了。
朱元璋根本就不瞭解商人有多賺錢,甚至他曾對李善長說,就商人賺的那點錢,全收上來也沒多少,不值一提。
同樣的,朱棣對於這裡面的彎彎繞也幾乎一竅不通,朱高熾倒是明白一些,但是這位……
洪熙大帝在位二十年間,竟然不掌權?(永樂年間幾乎一直都是朱高熾在監國),掌權一年,花了一半時間給朱棣擦屁股,給兒子鋪路,為平定漢王之亂做準備。
另外半年時間還張羅著要還都南京。
然後,嘎,人沒了。
那沒辦法呀,累死了能咋辦嘛。本來體格子就差,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他全佔了,還天天朝五晚十的,累不死才是怪事。
朱瞻基吧……咋說呢,他還是意識到了一點點的,但是這位也只是把商稅略微提高了一點,二十五稅一,並且將絲綢和布匹納入了收稅的行列。
要不然連那三十二萬貫都沒有!
朱棣並不知道這些,但是鍾年當著他面說他和他爹行政有錯誤,他就不能忍!
“你倒是說說,為什麼不收商稅就是最大的錯誤了?”
鍾年唇角微微上揚。
還是上鉤了。
“不知道你家我郭兄回家之後有沒有和你說起來關於市舶司的這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