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第三條路,發兵滅國!(第1/2 頁)
“韓王派遣鄭國入秦,在關中修渠,即將修成,到時秦國再得關中沃野千里,又有蜀中天府之國供應,秦國不缺糧草,無需韓國供給。”
李斯直接拒絕了張平的提議。
出使韓國,就帶回去幾口糧食,那他還不如一頭撞死在這韓廷之上,也別談什麼人生抱負了。
免得回到秦國,還要面對秦王的問責。
至於,韓非的去留,雙方全都默契地沒有提起。
沒有提起,本身就是一種回答。
儘管對韓非來說很不公平,沒有人問過他是否願意,也沒有關心。
可是國家弱小,便是如此,存亡不由己身,去留不由己意。
韓王聽到李斯說到鄭國,眼神下意識地瞥向別處,不敢看向李斯。
張平回頭看了眼心虛的韓王,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就不該派鄭國前去秦國,行那什麼疲秦之策,出力不落好,還授人以柄。
事情至此,再說過去,也無意義。
當初沒有勸住韓王,他也有錯在身。
張平繼續和李斯交涉,道:“鄭國能夠幫助秦國修渠關中,新添千里沃野,辛苦我王的一片好心沒有白費。”
“張相好口才!”
李斯不鹹不淡地回了一句。
他倒是想罵對方臭不要臉,可是他代表的是秦王,要維護秦王形象,不能爆粗口。
李斯提起鄭國,就是為了亂韓廷的心,區區弱韓,還敢派人算計秦國,嚇不死你們?
韓王的反應,說明他的目的達到了一部分。
“我有兩條路,韓王可以和張相商量一番,看看要走哪一條?”
鄭國的事情,本來就是一件小插曲,李斯很快便把他忘掉了,回到正題,繼續向韓廷施壓,道:“第一條路,就是我方才所說,秦韓聯軍攻打趙國,奪回城池;第二條路,韓國敞開國門,讓秦軍從野王北上,奪回城池。”
韓王和張平四目相對,方才剛剛有一點輕鬆氣氛的韓廷,瞬間到達了最凝重的時刻。
往遠了說,有假途滅虢的舊事,警告天下諸侯,不要幹開啟國門,借路給他國的蠢事,以免國破家亡。
往近了說,二十年前,韓王然親自割讓上黨送給秦國,而上黨太守不願意成為投秦,轉投趙國,引發了一場百萬人參與的大戰,秦國以傷亡過半的代價,全殲趙國四十萬餘精銳士兵,險些滅了趙國。
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秦軍只會更加強大,只要韓國敢開啟國門,亡國就在旦夕之間。
可若是不開,就要跟隨秦國討伐趙國,若是滅了趙國還能跟著秦國分口湯喝,若是滅不了,趙國打不過秦國,一定會拿韓國撒氣,說不定秦國會因為戰敗,聲稱韓國拖後腿,也攻韓撒氣。
這種事,在長平之戰後,一直都在發生,秦趙兩國隔三岔五地打韓國洩憤。
不管怎麼說,兩條路都很危險。
韓王可以沒有好處撈,但是置身險境,天天捱揍。
他有些底氣不足地問道:“有沒有第三條路?”
張平同樣在看著李斯,一個到了此刻,還有所隱瞞的秦使。
“有,發兵滅國!”
李斯舉著符節,在眾人的注視下,直接出了韓廷。
留下眾人,在原地發呆。
發兵滅國!
四個字,如同雷霆一般,進入眾人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有心思活絡的,已經開始計劃拜訪李斯,謀求亡國後的出路了。
“秦使,留步!”
“請留步!”
韓王著急地站起來,伸著手往前,像是要拉住李斯,終究是失敗了。
張平以為李斯會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