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拉格泰姆調爵士樂的歡快節奏大約在一八九六年以後流行起來,以德克薩斯州黑人斯科特&iddot;喬普林的表演最為典型,他的&ldo;楓葉拉格泰姆舞&rdo;已成為一種新的切分樂曲的樣板。這種歡快的樂調同哀怨動人的傷感音樂樂曲結合起來,再配上民間懷舊的心情和非洲節奏,形成一種隨心所欲的美國的音樂語彙。它可以演唱或用任何樂器來演奏,它說的是一種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心領神會的音樂語言。
wc漢迪是傷感音樂之父中的一員,他是阿拉巴馬州的一個黑人,善於吹短號,開始時是個漫遊演奏者,由於其&ldo;聖路易斯傷感曲&rdo;(一九一四年)而為人所熟知。據漢迪本人說:
傷感樂比今日人們稱之為&ldo;式調&rdo;的東西更為深沉。如同靈歌一樣,它源自黑人,涉及我們黑人的歷史,我們來自何方以及我們的經歷。
傷感樂來自遙遠的南方。它產生於空虛、嚮往和追求。當一個人歌唱或者演奏傷感樂時,他所渴望和追求的東西,有一小部分可以從音樂中得到滿足。傷感樂使人們回想起奴隸制和人們當時的期待心情。我父親是個傳教士,每當聽到有人唱《到最後審判之日我將見到你》,他總是淚痕滿面。我問他為什麼如此,他回答說,&ldo;這是你叔父當年在阿肯色州被賣作奴隸時他們唱的歌。他不願忍受主人的毒打,因此他們就象對待一頭牲口一樣把他宰了。&rdo;
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美國人都嘗到了我們多年來經歷過的辛酸‐‐他們離別家人而被送往遠方,有時是在違揹他們的意願下這樣做的。於是,傷感樂和爵士樂開始對更多的人具有更大的意義。其後,大蕭條對許多人來說又是一種新的經歷。而我們黑人則早已多年忍飢挨餓,我們體驗過饑饉和心靈破碎的苦楚。因此,傷感樂有助於滿足各種型別的人內心的渴求。他們也就愛上了它,並感受到我們所感受的東西。現在,當你聽到一個白人唱傷感曲時,你能感到他跟黑人一樣動情。傷感樂和爵士樂已經成了整個美國音樂的一部分,並會發展下去,直至永遠。城市裡的黑人經歷了兩次流離失所,試圖重新在美國建立生活。當初他們被迫遠離非洲來到美國南部當奴隸,多少適應了南方的農場和種植園生活;此時,他們又自願離開其祖先的土地;試圖在城市堅硬冰冷的街道上紮下根來。他們兩次流離失所,心靈裡留下的傷痕為所有其他東奔西走、流離失所的美國人提供了主題歌,這些人在水泥地上尋找他們的先輩只有在地裡才能找到的東西。
既然如此,爵士樂‐‐這個詞,這種音樂,最早的作曲家及最早的演奏者‐‐的來龍去脈之難以明確,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於爵士樂是一種平民化的鄉土音樂,正如勒魯瓦&iddot;瓊斯等人所指出,它脫穎於本世紀初黑人在美國各新建城市的聚居經歷。爵士樂在紐奧良很早就出現了,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在那裡,甚至在南北戰爭之前,黑人都已能夠比較自由地分享都市生活。南北戰爭以後,那裡的黑人拾起軍樂隊丟棄的樂器,取材很久以前在剛果廣場上演奏的非洲音樂,把軍樂和哀樂的曲詞轉變成一種新的相互交融的東西。因為爵士樂和傷感樂產生於&ldo;美國黑人投入本國主流文化這個群眾運動&rdo;,因而它自然而然地在許多城市同時出現。爵士樂和傷感樂作為美國各地黑人的城中之城新社會的一種產物,可能是最早的、非地區性的美國民間流行音樂。紐奧良、聖路易斯、芝加哥、紐約、底特律以及黑人向北遷徙途中的其它&ldo;聖地&rdo;,都是盛行爵士樂的中心。各個地方以及各個表演者都有其自己的風格,然而表演者是很容易從一個哈萊姆區遷到另一個哈萊姆區的。路易斯&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