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可是,沒想到在萬曆三十三年的京察中,浙黨卻被當時主持京察的東林黨人排擠。沈一貫作為當時的首輔,自然不能眼見著手下被東林人排擠而不救,於是上書皇帝,極言此次京察不公。
最後,雖然主持此次京察的東林黨人被罷,這事情卻被鬧大了。沈一貫也因此而引火燒身,最終這一把火終於燒到沈一貫的身上。在一眾御史的交相攻伐之下,沈一貫最終沒能頂住壓力,不久也告老還鄉了。
雖然皇上當時準了。可是沒幾年,皇上遇到了煩心事,便又想起這位當年和藹可親的沈老頭,於是暗中派人給已在老家耕讀隱居的沈一貫去信求教。
沈一貫非常熱心,他不僅認真答覆皇上的問題,積極的給他出謀劃策,還隱隱的表達出重新出山的意願。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沈一貫的這封給皇上的回信卻不知為何,還沒送到皇上手裡,便先在民間傳了開來。大家於是都說,沈一貫是個偽君子,明明想當官,卻還要故作矜持,假惺惺的辭什麼官。現在又悄悄的向皇上獻媚,想要復職。還有一些說的就更難聽了,說沈一貫這叫:既想當,又要立牌坊。
這話一出,沈老頭再也無臉出山,從此真正的做了隱者。連皇上數次派人送到他們家的信,他也是不看、不收、不回。
事後,大家自然都會想到,這件事情當中的關鍵便是那封信。據外間後來傳說,特別是浙黨人。說是,當年沈一貫的這封信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李三才給偷梁換柱了,然後又篡改了內容在民間流傳開來。
據他們說,沈一貫派去送信的這位家人在半路上曾經受邀,在李三才的府上住了一夜。原因是,這位李三才當年曾是沈一貫的門生,所以與沈家的這位家人相熟。
此事在當年影響極廣,而且也不過才過去六七年,楊舉自然也聽說過。可是,這事雙方都做的不太光彩,他自然不好解釋,也不能解釋。所以,聰明的楊才子選擇了沉默
楊舉沉默了,這些萬松書院的人卻並沒打算就這樣放過他。
&ldo;楊才子為什麼不說話呀?你給我們說說嘛!也讓我們見識見識你們東林黨耍陰謀的手段。說不定,我們因為佩服你們高超的偷雞摸狗的手段,便全都投到你們東林黨的門下了呢!&rdo;
雖然這人話說的尖酸,臺上的楊舉卻十分能夠裝傻。被人如此的排擠,他卻似乎一點也不尷尬。看他單手托腮,雙目下視,一副沉思的模樣,好像正在思考對方的話,又似乎根本就沒有聽到對方的話。俞仁不由的暗暗佩服起來,他本以為自己的臉皮天下最厚,看來,與這位楊大才子相比,自己的那點功力,還真是差了不少。
第四十七章 遼東戰報
俞仁猛然想起自己剛結交不久的袁崇煥袁老哥,也是東林黨的粉絲。而自己今天來,似乎也有替袁老哥幫東林黨人&ldo;拉選票&rdo;的目的,這樣興災樂禍的穩穩坐在臺下看熱鬧,似乎有些不太妥。將來這事要是傳到他袁老哥耳朵裡,他非跟自己絕交不可。
想到這裡,俞仁趕緊坐正了身子,準備拉那位與他同桌的盧象升,給臺上的楊大才子一些聲援,卻見楊舉已經緩緩抬起頭來,開口道:
&ldo;先生是在到達嘉興府時,看到了一份從京師傳抄來的邊報,這才不得不放棄本次講課,匆匆趕回京師的。&rdo;
楊舉的回答十分巧妙,他直接繞開了當年的這段無法解釋的疑案,而講到大多數人更加關心的眼前的問題上來。
&ldo;什麼邊報?&rdo;果然,楊舉才一出口,臺下便有好幾人同時問道,對比萬松書院所提的當年沈一貫的陣年舊事,他們顯然對當前的時事更感興趣些。
楊舉掃視了一下全場,過了好一會兒,這才道:&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