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第1/2 頁)
呂世心中的扎槍,也就是後世的三菱刺,這個大殺器好造易用還幾乎不要刻意保養,尤其相對其他兵器來說還特別的節約鐵料。這就最適合現在的自己,自己不能造鋼鐵,也沒那時間造鋼鐵,所以鐵料成了制約自己山寨發展武裝的最大門檻,
現在是大明, 明代早期鐵的生產多為官營鐵廠控制,民營鐵廠所佔的份額非常小:永樂初年,全國鐵產量是9700噸。而民營鐵廠的產量不及官營鐵廠產量的110 明朝中後期,隨著官營鐵廠的退出,民營鐵廠日益成為生產的主力。廣東和福建在冶鐵生產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弘治時期福建的鐵產量達到6000噸,嘉靖十年廣東的鐵產量則達到2700萬斤。關於明代鐵的最高年產量,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不過3-5萬噸似乎是一個不太離譜的推測。
但是不說明末戰亂造成的減產,就是這區區一萬噸的鐵要供應大明近百萬的軍隊,還有大量的農具日用,就是一個無比艱難的事情,所以在這兩次大戰裡,除了繳獲的刀槍之外,幾乎沒有繳獲鐵料,而一把大刀卻可以毀成三個扎槍,讓一個人的武器變成三個人的,這何樂而不為呢?比別小看了扎槍,由於他的特殊構造使得它易扎進去,拔出來也省力,這樣就給使用者節約了大量的體力,而被扎之人卻會在被扎的瞬間倒地,傷口是不規則的形狀及不易於包紮縫合,一般情況下只要幾分鐘就會流血而死,以現在明朝的戰爭方式和幾乎為零的戰場救護能力,也根本來不及包紮。可以有效的殺傷敵對方的有生力量。
想想將來,自己的兄弟手中拿著如森林一樣密集雪亮的扎槍,鋪天蓋地的湧向戰場,並且所向無敵,那是一個多麼讓人震撼的場面,多麼的讓人熱血沸騰?
這時候,就需要工匠,對,是工匠。在明代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叫匠戶分民匠和軍匠。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還低,幾近於奴隸,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准方可,身為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於士流的。他們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工匠們為了活路只好以怠工、隱冒、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求活。
如果我答應他們給以他們充足的工錢,解散他們的匠戶戶籍,是不是他們就可以換發出無窮的精力和智慧?那樣是不是就給我們打造出無數簡單卻實用的扎槍?
尤其,自己現在佔領的西城,據趙大海這個米脂通說,整個西城就是匠戶,軍戶妓女等等窮苦百姓的聚集區,只要我拿出錢糧,用心招納,那還不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等你們這些大英雄想起這辦法的時候,我早就帶著大家回山啦。
這個時代什麼最重要‐‐人才啊。
想到這裡,呂世突然有種要手舞足蹈的樣子了。
突然,一陣桌球的巨響,驚醒了陷入美夢不能自拔的呂世,張開眼看時,就見過天星已經神情緊張的拿著大刀擋在了自己的面前,再往外看,整個大堂之上已經打的熱火朝天。
呂世不由得大驚失色,不好,似乎這分配駐防之地,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第一百一十四章 禍亂出現(爆更第十章)
就在呂世神遊物外的時候,這米脂大堂,盟軍匯聚之地,已經是吵得翻天,之後不惜大打出手。
原因還是在駐防之地分配之上,各家杆子對於不沾泥這個盟主的分配不服,同時對各自的轄區也感覺到不公。
當時,呂世在安排一切站前戰後的事宜之時卻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戰後佔領區的問題。
其實按照呂世的想法,那就是佔領了縣城,然後打大家分了縣城裡官府的錢糧,自己救了張家兄弟,以及駐兵山鄉親,然後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