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矛盾心態(第1/3 頁)
即將春分,皇帝陛下本該於近期親耕籍田以示重農,有臣子上書提起,朱元璋卻悄悄按了下來。
諸事繁雜,沒那功夫。
要知道,親耕籍田可不只是皇帝一人扶犁串幾壟田那麼簡單,而是一整套複雜儀式,還要百官參與,提前一兩旬進行準備,耗時耗力。
老朱也明白這項禮儀的重要性,但實用主義還是戰勝了形式主義。
明年再說。
而且,老朱也不是不‘親耕’,皇宮內的御花園,他已決定開闢成菜園子,打算帶著諸位皇子親自種菜,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務農辛苦。
今日是二月二十。
早朝之後,老朱來到城東。
國子學官田被劃在這邊,老朱之前受朱塬啟發,將《齊民要術》列為百官學子必修,還要求為每一名國子監生分配一畝田地,親自耕作,以熟農事。
那怕因朱塬身份被揭破,很多事情都已改變,但之前安排種種,諸如推廣《齊民要術》,諸如重新編訂數學典籍,還有朱塬當初那份書單相關種種,全都一直都在持續推進。
老朱沒有半途而廢的習慣。
今天是國子監生第一次耕作的日子。
當下的國子監生,八成以上都是百官勳貴子弟,因為朱塬,因為那本《天書》,老朱偶爾思慮,覺得這批人對朱氏江山很是重要,不能再如曾經那樣,但也暫時還沒完全理清思路。
重要是肯定的。
因此今日特意親臨現場,觀看一群少年在國子學精心挑選的善農耆老指導下進行耕作。
其間還再次受到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啟發,現場交代國子學祭酒許純仁,要求諸生每次耕作之後,都要精心寫一篇日誌,總結耕作過程之體悟感受。國子學審閱之後,需優選其中篇章,送與他觀覽。
如此在國子學官田內停留半個時辰,最後招來一些少年語重心長地耳提面命一番,輕車簡從的老朱便返回皇宮。
回到日常理事的奉天門左東閣內,首先關注的還是南北戰事。
南線。
替代湯和為徵南將軍的廖永忠已率兵離開福州趕赴廣東,並且按例再次傳檄元江西分省左丞何真,希望何真主動歸降,避免刀兵之禍。
北線。
徵虜副將軍常遇春在二月十二就一舉攻克東昌府城,近日已完成對東昌外圍州縣之清剿。
山東諸路,當下只剩降而復叛的樂安還在頑抗。
負責後勤補給的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康茂才已受命趕赴濟南,計劃將補給線推到黃河岸邊,為西進做準備。
諸多戰報之中,還有一份吸引了老朱的特別注意。
徵虜大將軍徐達親自簽發告令,要求濟水沿岸濟寧、徐州兩地,分別籌集一萬石和兩萬石糧食,沿運河北上運往東昌,以資軍用。
普通人或許看不出甚麼,三萬石糧食而已,老朱卻明白。
還是缺糧啊。
因為缺糧,不得不再次從剛剛經歷戰火的地方百姓身上徵集糧餉。
當下又正值春荒……
老朱能夠想象,這一戰後,山東只恐很多年都無法恢復元氣。
想到這裡,老朱再次想起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
運河輸糧只能勉強支撐當下大軍所用,之後拿下河南,或者還可以從湖廣再開闢一條北向輸糧通道,但那條糧道主要依賴陸路,效率比運河還要更低。
因此,若要完成向汴梁大舉屯糧供給諸軍繼續向西和向北進發的目標,海上糧道,那怕今年無法打通,明年也必須繼續。
畢竟元廷最高年海運糧餉可達三百萬石。
即使其中損耗大些,只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老朱也不是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