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頁)
蘇爾特元帥(第四軍)應從右方已偵察過的那條小徑展開,並繼續留在該地附近構成右翼。
各元帥所部戰鬥序列均應成兩列橫隊,輕步兵橫隊不計在內,橫隊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二百碼。
各軍的輕騎兵應置於最適當的位置,以便各軍軍長可以相機使用。
重騎兵一到達就應進入高原上的陣地,並在近衛軍之後充作預備隊,視情使用。
今天,當務之急是在平地上展開,以後我們再根據敵人的運動和兵力作進一步的部署以便將敵人從他們目前所佔領而對於我方展開又十分必要的陣地驅逐出去。
這道命令很有意思,它是拿破崙在半夜時藉助於蘭德格拉芬山上的營火口授的。由於大軍團進展神速,一時未能弄到該地區的大型地圖,所以這道命令既沒有提供地圖參照,又沒有具體的地名,命令中所提到的地形特徵‐‐&ldo;高原&rdo;,&ldo;我們右側的村莊&rdo;‐‐都是拿破崙在天黑之前觀察敵軍陣地時匆匆記下的,當時已來不及仔細偵察並確定敵軍的翼側。這不是供拂曉時發動總攻用的作戰命令,其意圖僅僅在於發動營方陣展開初步行動,以逐退敵軍前哨,進而在魏瑪前方的平原上獲得迴旋的餘地,這位皇帝想在那裡包圍全部普軍。不過,拿破崙所處的位置的確是相當危險的。13日至14日的夜間,他在雄踞耶拿城北的那個高原的狹窄邊緣上集結了四個軍外加騎兵軍和近衛軍,總共八萬多人。
另一個有趣之點是對於繆拉騎兵軍的使用,拿破崙現已改變了主意。他原來打算派繆拉指揮其右翼的迂迴作戰,這樣繆拉將負責協調貝爾納多特(第一軍)和達武(第三軍)以及他自己的騎兵軍之間的行動。也許是拿破崙對於繆拉在烏爾姆包圍戰中貽誤戰機一事還耿耿於懷,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現在他已把繆拉的騎兵軍調到了薩勒河左岸,以便下一步用於追擊潰敗的普軍,而讓貝爾納多特和達武獨立行動,結果如我們在下文中將要看到的那樣,貝爾納多特軍未能參加即將來臨的會戰。
10月13日夜間至14日凌晨,大霧籠罩著薩勒河谷及其以西的高原。對於法軍而言,這真是幸運之至。因為內伊、蘇爾特和奧熱羅通宵都在沿狹窄、蜿蜒的小道從耶拿奮力往高原上調動兵力。在把大炮拉上山頂的過程中,他們歷盡艱險,拿破崙本人午夜時親臨現場進行監督。
拂曉時,拉納的第五軍和跟在他後面的近衛軍(這是當時在高原上進入陣地的唯一法軍)向前推進,清除了克羅維茨和魯茨羅達兩村中的薩克森部隊。霍恩洛厄於是將其餘部和呂歇爾軍從卡皮侖多夫調了上來,在高原上集結了約四萬七千人。他依靠這些兵力攻佔了依塞爾斯塔特和維爾柴恩-海里根之間的另一道山脊,激戰隨即爆發。上午9時,內伊率第六軍趕到,此時曉霧已經消散。內伊本來奉命在拉納(第五軍)的右側展開,但當他發現拉納的左側空虛時,他便象往常一樣不顧一切地迅速衝到那裡,一舉攻佔了維爾柴恩-海里根這個關鍵性的村落。至此,會戰全面展開。蘇爾特(第四軍)在右翼展開,奧熱羅(第七軍)在左翼展開,法軍從普軍戰線的兩端同時進行包抄。拿破崙現已集中了七萬五千人對付霍恩洛厄的四萬七千人,並親自指揮作戰。普軍作戰雖然頑強,但動作遲緩僵硬,法軍步兵在機動性和主動性方面都遠勝普軍一籌。法軍炮兵的運用也較普軍有效,與步兵的協同也較普軍密切。到下午時間過去一半時,普軍已潰不成軍,繆拉的騎兵於是跟蹤追擊,直撲魏瑪和愛爾福特。拿破崙以為他已擊敗了整個普軍,但他錯了,他只不過粉碎了擔任不倫瑞克軍團側衛的霍恩洛厄部而已。
由於普軍在薩爾費爾德和施萊茨受挫,現在又受到法軍右翼向格拉和瑙姆堡迂迴前進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