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第1/2 頁)
雖然現在劉徹還算分的清事實明辯,可是難保他以後昏庸。
鑑於歷史上,劉徹在其晚期的荒唐行為,李雲不得未雨綢繆。
歷史告訴人們。一個民族,要想崛起,其首先,就必須統一。一個分裂的,陷入內戰的民族,是不可能集中他的力量,進行發展,生息的。
本來,李雲是想用幾百年的時間,來逐步蠶食草原民族,將之融合。
但是,這需要一個穩定而明智的中央政權的支援。
很顯然,劉徹將來的表現,將難以預測。
面對這個難題,李雲不得不另尋他法。
這時候,生活在草原上的,地位最底下,生活最悽慘的奴隸,進入了李雲的視線。
奴隸,確實很可憐,也很弱小。
但是,在草原上,奴隸的人口占去其總人口的將近八成。
以匈奴伊稚邪的軍隊數量上來看,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奴隸。
不可否認,這些奴隸,完全是民兵,他們根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很多人甚至在戰爭之前,根本沒有上過戰場。
他們負責在戰時的主要責任也不是戰鬥,而是跟隨主力,進行一系列的後勤工作,只有在最危機的時候,他們才會參加戰鬥,不過,到了那個時候,也就意味著,這支軍隊的末日。
在很久以前,李雲還在遼東的時候,就見過騎兵的大規模作戰訓練。
在那之前,李雲在開發鐵甲騎兵裝甲的時候,由於沒見過真正的戰鬥,他一直一廂情願的認為,騎兵的作戰方式,主要就是重騎兵陷陣,輕騎兵射擊,砍殺。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即使裝備了馬蹬和馬鞍,馬上穩定射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的大漢騎兵,其主要作戰方式也是白仞戰。
什麼叫白仞戰?
答案很簡單,面對面的砍,用任何可以用的上的武器砍敵人,在兩軍交戰之後,假如雙方都是騎兵,那麼還好些,透過不斷的沖刷敵人的陣型,利用裝備的角弓以及利刀的優勢,大漢騎兵,可以一口一口的吃掉敵人。
這在之前的遼東諸場戰爭,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但是,大漢國精銳的鐵甲騎兵,卻始終有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那就是戰馬的馬力以及戰士的體能。
在一般情況下,一匹合格的優秀的重灌騎兵戰馬,每次衝鋒,它的馬力最多隻能維持半個時辰,而且每次戰鬥後,它都必須休息三天,才可以繼續戰鬥。
至於戰士,由於鐵浮屠裝甲相當的沉重,儘管在設計上,李雲已經儘可能的減輕它的重量。
但事實證明,一般的戰士,是不可能一個人穿上它的。
在通常情況下,必須由二到三個士兵幫忙,一刻多鐘,才可穿上。
而穿上裝甲,到上馬持槍,這過程又需要一刻鐘。
當然,像高遠那種整天穿著鐵甲,不以為意的傢伙實屬天頂星人,不必考慮。
因此,在正常的戰鬥中,一名鐵甲騎兵,需要三名輔兵,三匹戰馬,才可維持持續的戰鬥需要。
所以,鐵甲騎兵的規模,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否則,以目前大漢國的產量,完全可以裝備起十萬以上的重灌騎兵,足可橫掃天下,一統世界了。
而且除卻這些制約因素之外,實際上,重灌騎兵在戰鬥中的表現,也並不能證明它的價值。
尤其是在和匈奴人的戰爭中。
根據前方報回的詳細戰報,每次戰鬥,鐵甲騎兵的斬首數量根本不及輕騎兵,甚至不如步軍,這些精銳的昂貴騎士,唯一的作用,就是衝散敵人的密集陣型,分割敵人,鑿穿其防禦,然後輕騎兵衝鋒。在五十步時,輕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