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3 頁)
共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和社民黨第四十次代表大會。同月 21‐22 日,根據兩黨 代表大會的決議,兩黨舉行聯合代表大會,成立了&ldo;德國統一社會黨。&rdo;成 立之初有 130 萬黨員,其中原社會民主黨員 68 萬人,原共產黨員 62 萬。威 廉&iddot;皮克和格羅提渥共同擔任主席。黨的綱領規定黨的目標是&ldo;擺脫任何剝 削和壓迫,擺脫經濟危機、貧困、失業和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rdo;,實現社會 主義。
西佔區共產黨和社民黨的地方組織也試圖實現統一,但受到舒馬赫集團 的阻撓。由於佔領當局的幹預,西佔區共產黨未能改稱統一社會黨,仍保持 原名,由馬克斯&iddot;雷曼任主席。隨著東西方關係的惡化,該黨同統一社會黨 總部的聯絡日漸困難,1948‐1949 年逐漸獨立。1946 年 5 月 11 日,西佔區 社民黨在漢諾瓦舉行戰後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舒馬赫為黨的主席,奧倫豪 爾為副主席。同年 10 月,該黨發表《社會綱領》,要求保證工人全部就業, 提高工資,凍結物價,實行同工同酬,改善糧食和燃料供應,實行 12 天休假 制等。該綱領使社民黨的影響擴大,到 1946 年末,黨員人數已超過社民黨鼎 盛時期的 1931 年,達 711 萬人,其中主要是工人和職員。
除社民黨和共產黨之外,原天主教中央黨的活動家在戰後建立了&ldo;基督 教民主聯盟&rdo;。該名稱一是強調基督教的整體意識,爭取團結各個教派的力 量,二是避免使用&ldo;黨&rdo;這個字,以吸引各個階層的人士。1945 年 12 月中 旬,各地的基民盟組織在巴特戈德斯貝格舉行第一次超地區性會議,會議統 一了各地組織的名稱,並成立了一個各佔領區間的聯絡委員會,會址設在法 蘭克福。但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1947 年 2 月,各佔領區的基民盟 組織又在柯尼施泰因舉行代表大會,但仍未實現統一,只推舉了一個&ldo;工作 組&rdo;和&ldo;五人委員會&rdo;作為臨時協調機構。直至 1950 年 10 月,該黨才在戈 斯拉爾會議上實現統一,由康納德&iddot;阿登納任主席。基民盟成立初期,曾提 出一些激進的政治主張,如 1947 年 2 月英佔區的基民盟提出的《阿倫綱領》, 宣稱&ldo;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已不符合德國人民的國家和社會切身利益&rdo;, 因此必須&ldo;從根本上加以革新&rdo;,私人資本擁有無限統治權力的時期已成為 過去,必須建立&ldo;企業主和工人之間的新關係&rdo;。但 1949 年的《杜塞道夫 綱領》就有所後退,以&ldo;社會市場經濟&rdo;的要求來取代生產資料&ldo;社會化&rdo; 的主張。1947 年 2 月,由約瑟夫&iddot;米勒擔任主席的巴伐利亞州的&ldo;基督教社 會聯盟&rdo;與基民盟簽訂協議,決定兩黨在議會活動中合而為一,取名&ldo;基督 教民主社會聯盟。&rdo; 1947 年基民盟‐基社盟的黨員人數共 65 萬,其中蘇佔 區約 25 萬。
以原人民黨和民主黨成員為基礎的自由民主黨的基層組織從 1945 年 6 月起陸續在各佔領區出現,1948 年 12 月西佔區的自由民主黨建立中央機構, 特奧多爾&iddot;豪斯當選主席。該黨代表中小企業主、官吏、職員、上層知識分 子、部分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利益,堅持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力主企業自由經 營和競爭,拒絕任何&ldo;社會化&rdo;和&ldo;經濟民主&rdo;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