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舌戰狂儒(新書求票求收藏求追更)(第1/4 頁)
諸葛瑾在用大義名分擠兌住禰衡後,又恰到好處地把雙方爭論的焦點,引導到一個“德”字上,
嘲諷禰衡連什麼是“有德者居之”的“德”都不知道,
這當然是有深意的。
諸葛瑾很清楚,自己雖然繼承了肉身本尊的經學學問,還有後世的邏輯思辨和政治哲學見識。但真要跟人敞開了辯論儒家經義是非,那未必能絕對碾壓禰衡。
禰衡作為三國有名的大噴子,肯定是有相當功底的,不然不會讓曹操都頭疼,不敢動他、只敢把他弄去劉表那裡。
既如此,諸葛瑾又怎能打無把握之仗呢?
所以,諸葛瑾在開口之初,就想到了一條計策:他要把雙方對噴的辯題,引導到一個漢朝儒生肯定都會答錯、而後世儒生肯定可以答對的點上。
換言之,就是這個問題必須是早在漢儒宗師的公孫弘、董仲舒那裡,就已經答錯了,而且整個漢朝儒生都因為尊師法祖,忽視了這個錯誤。
但後來隨著歷史和儒學進步,到唐宋時,後人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到韓愈、司馬光、朱熹、陸九淵的時候,已經被逐步改正了。
如此一來,任你禰衡再自恃才高,他總不會說出明顯超越或否定公孫弘、董仲舒的言論來吧?如此諸葛瑾就可以用後世一千多年的政治哲學進步,來吊打對方。
既然是禰衡先提到了朝廷“失德”,那諸葛瑾就抓著這個“有德者居之”的“德”究竟是什麼意思,窮追猛打到底,
一擊定勝負。
……
禰衡果然一愣,他被對方斥責為連什麼是“天下有德者居之”的“德”都說不清楚,這是絕對不能忍的,必須反駁。
連這樣的基本問題都不回答的話,他就沒臉以儒者自居了。
於是他謹慎思考之後,決定用最四平八穩的公孫弘和董仲舒的標準官方意思形態、一字一句做了答: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這裡的德,自然是一統天下,使天下人免於內戰之殺戮。昔春秋戰國五百年,華夏子民自相屠戮,無日不休。
秦始皇雖是暴君,然其能得天下,便因其有此德,終止了戰國紛爭。而秦末之世,天下失鹿,分崩離析,高皇帝複合一統,故其德綿延數百載——
此論早在《公羊》之中,便得到了論證,其後董仲舒於《春秋繁露》又加以補足,還有何可辯之處?莫非你這愚夫,連《公羊傳》和《春秋繁露》都不曾讀過?我竟會跟如此無知之輩答話,實在是可嘆!”
諸葛瑾聽得很認真,確認對方果然中招,一板一眼全盤照抄了漢儒所公認的相關解釋,他就知道自己穩了:
“誰說《公羊傳》裡有這麼定義過‘德’?你剛才所引用的,明明是孝武帝時、公孫弘鑽研《公羊傳》所留下的注,乃公孫弘的個人解讀,並非戰國時公羊高的本意。
這種解讀,雖說不上全錯,但明顯混淆雜糅,不辨本末。我且問你,《公孫弘書》中,為《公羊傳》註釋‘統一天下之德’時,是否有引用《孟子梁惠王上》裡,孟子對‘一天下之德’的觀點?”
禰衡一愣,總覺得有陰謀,但這個問題答案很明確,他只能立刻回答:“當然有。”
《孟子》在漢儒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僅僅是十三經之一。但公孫弘和董仲舒,當年在論證“有德者居之”的“德”時,還是引用了孟子的,事實不容否認。
諸葛瑾繼續下套:“孟子見梁惠王,淬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天下莫不與也……”
諸葛瑾先稍微引用了幾句爭議經文,然後單刀直入:“由此可見,孟子原意中,那種能讓‘天下莫不與也’的德政,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