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第1/2 頁)
槽沒有東西了,就抓了一把撒進去,本來以為小咯咯鳥要等他走遠了才會吃,沒想到剛放上,飢餓的小咯咯鳥就圍了過去。
第二個是白樂,白樂經常在山洞說話,小咯咯鳥們的反應逐漸沒有最初那麼大,雖然還是會害怕,但不會聽到點聲音就不吃東西。
再往後,小咯咯鳥熟悉了白允的氣息,也開始吃白允喂的食物。
現在全家沒被小咯咯鳥接受的就是白巡了,白朔猜測是白巡每天捕殺獵物,比別人更具危險性,小咯咯鳥又比較敏銳,因此才會一直害怕。
事實證明白朔的猜測至少對了大半,搬下山後,部落裡的老人和幼崽從旁邊走過,小咯咯鳥不會有太大反應,採摘隊的成員經過,它們會聚在一起,等人走遠了再繼續活動,而狩獵隊的人路過,小咯咯鳥就會裝死好久,小半天時間不會動。
發現這個反應後,白朔在圍起來的地方外面又加了一圈,保證小咯咯鳥不受影響,而且兩層籬笆也杜絕了小咯咯鳥逃跑的可能。
近一個月時間,小咯咯鳥的個頭比剛出殼時大了很多,飯量也在日益增大,難得的是不生病,從破殼到現在,每一隻都十分活潑。
咯咯鳥能長到一百斤左右,這六十多隻,到時候就是六千斤肉,更重要的是,如果準備好草料,雪季也可以繼續養,到時候每隔一兩天下一枚咯咯鳥蛋,就是穩定的蛋白質來源。
看小咯咯鳥的養殖成功了,白朔逐漸有了其他想法。
既然咯咯鳥可以,那哞哞獸、咩咩獸、哼哼獸和嘎嘎鳥呢?
嘎嘎鳥是一種整天嘎嘎亂叫的獵物,因為叫聲大,狩獵隊距離很遠就能聽到,部落領地的基本快抓光了,現在吃的大部分是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
從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白朔就想起了鴨子,最後見到的時候果然不負所望,和前世的鴨子不說十分相似,那絕對是一模一樣,唯一一點變化就是體型,繼承了這邊獵物的一貫風格,一隻就有三四十斤,理論上應該可以養殖,可惜從雪季結束就抓到了一次,還只有三隻。
哞哞獸和咩咩獸是部落捕捉數量相對較多的獵物,這兩種獵物有個特點,會成群結隊出現,因此發現一次,幾天內基本都能碰到。
哼哼獸像豬,生活習性和野豬相似,通常是母哼哼獸帶著一窩小的。
白朔算了算時間,各種獵物都是在生長季開始時產仔,兩個月了,應該可以吃草了。
哞哞獸體型大,小哞哞獸被保護在中間,咩咩獸靈活,能在樹林中隨意穿梭,這兩種捕捉難度高,想來想去,先養哼哼獸比較好,到時候連大帶小一起抓回來,小的養起來,大的聽話就留著,不聽話再吃掉。
只是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怎麼抓。
除了小咯咯鳥,狩獵隊還沒專門去活抓過獵物,以前捕獵的方式是直接找機會一擊斃命,因為獵物反抗時有可能會受傷,為了活命掙扎的獵物十分危險,力氣也大,羽族第一要保障的是自己的安全。
哼哼獸體型大,鋒利的獠牙殺傷力十足,被咬到很可能會致命,直接抓肯定不行,那就要藉助工具了。
白朔試著做了一下觸發式陷阱,這種適合小一點的獵物,如果被小哼哼獸踩到估計能抓住,大的就不行了,哼哼獸的力氣可不小,脾氣大的能撞斷樹,更不要說陷阱了。>r />
思考良久後,白朔找了幾節竹片,做出來兩個梭子,然後把兩根樹枝插到地上,用石錘砸結實,又回山洞拿了麻繩。
採摘隊每天都會把遇到的麻桿類似的植物帶回來,有些是去年生的,經過雨季和雪季後皮質部分基本已經自然腐蝕掉了,裡面的纖維搓洗一下就能直接用,而新鮮的,砍下來後需要在河裡泡上一段時間。
麻繩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