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牧山答非所問:「勞駕分享點兒生活經驗,升學紅包我給多少合適?」
李浩煜:「……」
談不上重要的事,嗯。
作者有話說:
閱前請知道:
作者會儘量不脫離現實,但本文屬於都市童話,不建議處處代入現實
攻受年齡差7歲,是彼此唯一,經濟狀況懸殊,之間有特殊因果,非常介意攻受不平等的讀者謹慎閱讀
知曉提醒後仍然指責作者,作者會不高興(但除了長結節毫無還手之力)
讀者理解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表達的,請勿在評論區隨意避雷
開坑連更,有推薦後每週一更新,週日隨榜加更,時間21:00,請假會提前,捉蟲會回復,修文勘誤都會說明
一如既往希望大家看文開心!新年快樂
第2章 「小牧先生是你該叫的嗎」
牧山單獨資助一個貧困學生已有六年。
他作為地產大亨的孫輩,拿到ba時大概可以算「人生高光」,明明是在公司做個決策實權聊勝於無的閒職、掛著聽起來高階但虛懸的頭銜,可做什麼都能被外人誇一句年少有為。
只有他自己,和像他一樣要什麼有什麼的朋友,比如和牧山家關係緊密的髮小李浩煜,才知道他基本是屬於不務正業那一掛的。
但他也有件從成年至今一直在做的事——資助一所鄉村小學。
少爺從私帳裡騰出點兒零花錢就能補貼山區學校整年的開銷,牧山並不在意流水的帳單,也不熱衷於教育事業,他之所以這麼做,歸根結底是因為他「離經叛道」的父母。
那所鄉村小學在本市區200公里外的子陽縣、子陽村,除了經濟不好,其實是個自然風光漂亮、物種多樣性豐富、生態優良的地方。
那裡是一些人的旅遊選擇、是另一些人的「窮鄉」。
而他父母門當戶對,坐擁社會上層的資源和機會,當年那樣高的學歷、那樣寬廣的前程,捐款不說,非要雙雙跑去吃支教的苦,成天形容粗糙,搞得他和親生爸媽經常對面不識。
牧山少年時還曾憤慨質問一年見不了幾回的至親:「有那麼多人去做這些事,為什麼非得是你們?」
爸媽話裡帶著愧疚和他不懂的堅持:「有那麼多人去做這些事,都遠不及我們去做來得更容易和方便。」
牧山時至今日都認為爸媽自詡偉大,因為他只是一個被拋下的小孩,脫去錦衣玉食,心理上和留守兒童同感,他甚至感受得到,他爸媽並不期待他的誕生,如果不是迫於「催育」壓力,他根本沒機會睜眼看世界。
家庭的組建,背後不一定都是水到渠成,無論經濟條件是貧瘠還是優渥,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於他而言,他雙親就是沒對他負責,把他扔在外公外婆身邊,自己心安理得追求人生價值去了——
那他的人生該由誰來引路?
牧山沒解開這個心結,也不想解。
可爸媽在他成年之際早逝,驟然迷茫之下,他還是聯絡了那所學校的校長,捏著鼻子替爸媽掏腰包。
他不是沒有恨意。
恨意之外的那份妥協,大概是他繼承的博愛遺產吧。
子陽村小學的校長叫鄭如蘭,現在年過古稀,無兒無女。
她年輕時奔走於地方政府和上級政府之間,煢煢孑立、踽踽獨行,一步步搭建起外來教師到鄉村支教的橋樑,一生致力於將山區孩子送往廣闊世界——不僅限於讀書,能讀的讀,不能讀的就學手藝。
牧山認為真正偉大的人不是他父母那樣的,而是鄭如蘭這樣的,不讓兒女牽掛、不讓兒女承擔。
不過這也無法改變牧山的看法,他除必要場合不想踏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