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了實際狀況?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
我們先來解決後一個問題。美國的官方失業資料由美國勞工部的下屬部門勞工統計局負責統計,每個月釋出一次。若能對美國每一個處在工作年齡的人都進行調查統計自然再好不過,但是這樣做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不切實際。事實上,根本沒這個必要。美國勞工統計局每月會對6萬戶家庭進行抽樣調查,這6萬戶家庭來自於美國各州,透過運用一系列複雜的統計技術以及美國勞工統計局對於失業的定義,最後得到的結果將會與美國全民普查的結果非常接近。這些抽樣家庭將會回答他們在“參考周”(即每個月包含12號的那一週)的一些情況。
美國勞工統計局將就業情況分為4類,每一個人根據自己在參考周的具體情況都可以在這4個類別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類,為了更好地瞭解整個統計過程,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4個類別:
第一類?16週歲及以下和公共機構人口:這一類包括小於16週歲的公民、現役軍人,以及公共機構(如監獄、精神病院等)收管人口。美國勞工統計局至少在統計失業率這個問題上對這類人沒有任何興趣。
第二類?就業人口:這一類指在“參考周”擁有工作的人,包括帶薪工作(只拿一小時的工資也算在內),超過15個小時的無薪家庭工作(在家族生意或企業幫忙的親戚),還包括擁有工作但由於度假、生病、勞資糾紛、天氣等各種原因沒有在“參考周”工作的人。
第三類?非就業人口:這一類指暫時還沒有工作,但是能夠參加工作而且在“參考周”之前的4週一直在積極找工作的人。那些剛剛下崗還沒有開始找工作的人也計算在內。那些在過去4周裡沒有積極找工作的人不能計算在內:僅僅是瀏覽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或是上網搜尋工作機會還不足以體現找工作的“積極性”,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填寫過應聘資訊、寄過個人簡歷、參加過面試,或是聯絡朋友或就業中心等具體行動才可以。
第四類?非勞動力人口:這一類指的是那些沒有工作並且不願或不必找工作的人,包括全日制學校的學生、退休人員、全職家庭主婦(夫)、一些不能工作的殘疾人,還有那些乾脆放棄找工作的人。
“勞動力”是指上述就業人口(第二類)和非就業人口(第三類)數量的總和。失業率就是非就業人口(第三類)佔勞動力人口(第二類和第三類)的百分比,注意:16週歲及以下和公共機構人口(第一類)和非勞動力人口(第四類)在失業率的統計中是被忽略的。
現在我們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即統計資料是否低估了實際失業情況,大多數經濟學家會作出肯定回答。他們之所以認為這個資料過低,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想工作卻屢受打擊,最終放棄找工作的“心灰意冷工作者”被歸到了第四類,而不算在“勞動力”裡—這種分類其實沒什麼道理。另外一個原因是認為兼職也算就業人員,並和那些擁有全職工作的人分在了同一類;美國勞工統計局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兼職人員並不是不想擁有一份全職工作,他們只是找不到工作才暫時屈就一下。在我看來,這種分類也是不合理的。還有另一個原因,有些人從事的是季節工這類短期工作,只不過恰好處在“參考周”內,他們也被認為是“就業人口”,與擁有穩定工作的人歸為一類。
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地下經濟”的存在,包括非法活動(如販毒)以及一些合法活動的非法運作(如未繳稅的清潔工和保姆)。從事這些活動的人在經濟上是屬於“就業”的,但是本人或是其家庭(因為很顯然的原因)通常只會回答“沒有工作”。假如把這類人計算在內,失業率會有所降低。
假如將“心灰意冷工作者”看做“非就業人口”,就會使美國官方失業率統計資料上升,但同時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