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12月12日,已宣佈獨立的14個省、39位代表先後到達南京,選出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並議定12月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
12月15日,本來就錯綜複雜的局勢又有了變化‐‐從湖北趕到的浙江代表陳毅轉達黎元洪的意見,要求暫緩選舉總統。因為此時黎元洪已與前清重臣袁世凱派到武漢的和談代表唐紹儀有所接洽,黎元洪認為大總統一席應虛位以待。經過一番反覆,各省代表重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但黎元洪又不能來南京,由黃興代行大元帥職位。
從上面可以看出,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問題,這時已公開提到檯面上來了。
黎元洪、湯化龍其實早就與袁世凱有聯絡。袁世凱曾接連3次致信黎元洪,讓其&ldo;和平了結,不獨不究既往,尚可定必重用,相助辦理朝政&rdo;,而黎則&ldo;望袁如帝天&rdo;,一意主和,並致信袁世凱,希望他能倒戈讓清帝遜位。這種想法應該也不僅僅只是黎元洪才有‐‐1911年11月9日,黃興在給袁世凱的信中,一面譴責袁部火燒漢口,又謂&ldo;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義斷無先後之別&rdo;,以拿破崙、華盛頓相期許,敦促袁世凱反正。
在當時的革命黨人當中,很多人都對袁世凱寄予期望。11月18日,在上海的各省代表與宋教仁等,都傾向於&ldo;以大總統餌袁世凱而推翻清室&rdo;。整個上海包括革命黨人都籠罩在妥協、擁袁的氣氛中,當時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只要袁贊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選他為大總統。
革命黨人方面,由於原來同盟會內部的分歧和分裂,始終未能得到整合的機會,加之組織紀律鬆弛、渙散,亦很難有主導局面的統一意見。當武裝推翻清政府的短期目標實現後,內部的分裂與不和再一次爆發出來。
而孫中山就在這個時刻回來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
------------
就任臨時大總統
------------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胡漢民、廖仲愷乘兵艦到香港迎接;4天後,在胡漢民、宮崎寅藏、池亨吉、荷馬裡等人的陪同下,孫中山到達上海。
這天清晨,雖然下著濛濛細雨,但上海十六鋪金利原始碼頭上,布滿了滬軍都督府的衛隊和軍警,擠滿了各國領事,中外記者和各機關團體的代表。馬路邊,碼頭上到處飄揚著各式各樣的旗幟。黃興、宋教仁和滬軍都督陳其美走上船。他們背後,站立著成千上萬的歡迎人群。
上午9點3刻,當穿著一套黑色西服的孫中山出現在海輪船舷旁時,歡迎的人群又一次轟動了。孫中山也高舉著帽子,向久違的祖國人民致意。上海同盟會的同志們還為孫中山鳴放禮炮21響,以表示對他的敬意。這也是孫中山經過15年的國外流亡生活之後,第一次公開回到故土。黃興、陳其美簇擁著孫中山,在歡呼聲中登上碼頭。
12月26日,黃興、陳其美等出面,邀請在上海的同盟會員在愛麗園宴請孫中山;當晚,孫中山不顧旅途勞累,立即召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討論組織臨時政府問題。
討論時,宋教仁主張採取內閣制,陳述總統制的多種弊端;而孫中山則主張採取總統制,不設總理。會議爭論很長時間也沒有定論。最後張靜江表態說:&ldo;好!除了孫先生,沒有第二人能說這樣的話的了。我們惟有遵照孫先生的意見行事。&rdo;黃興也說:&ldo;我贊成孫先生的意見。&rdo;
12月29日上午,南京17省代表會議正式選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前,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