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按照張謇的預算,臨時政府一年的軍費需要5000萬兩、中央行政及外交經費至少需要3000萬兩,加上其他支出,一年的財政支出需要2億兩;但眼下海關稅3000萬兩,兩淮鹽稅僅1000萬兩,除此無其他進項,外省除江蘇、浙江、廣東稍有盈餘補貼中央財政外,其他各省尚且不能自足,中央財政每年最少赤字8000萬兩。
------------
新政府的財政危機(2)
------------
府庫空虛,龐大的軍費開支無著落,連政府公務員的薪水都發不出。孫中山多次向英美銀行協商借款,外國銀行不願借錢給臨時政府,孫中山只好將目光再一次投向曾幫助過他革命的日本。
回到上海後,孫中山由宮崎寅藏陪同,與日本最大的企業三井物產會社上海分社支店長藤瀨政次郎相見,商談借款事宜。
藤瀨立即與森恪商議,森恪是日本大阪人,早年在上海、長沙等地工作,與陳其美、張靜江等人多有來往。武昌起義時,森恪原本正在三井物產會社紐約支店工作,三井財閥立即將他調回東京本店,充當與中國革命黨人之間的聯絡人。
日本長期對中國的漢冶萍公司有所欲求。漢治萍公司為1898年盛宣懷所創辦,但一直為資金不足所困擾。日本屬於貧鐵國,為發展重工業必須發展鋼鐵企業。由此日本便看上了漢冶萍公司,曾先後13次向漢冶萍貸款。
武昌起義爆發後,日本為鞏固在漢冶萍利益,迅速派遣軍艦前往武漢。當時日本海軍大臣曾訓令駐漢口第三艦隊司令官:&ldo;關於大冶(鐵礦山所在),如暴動波及該地,有理由以國家自衛權之名義進行防護。&rdo;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所以,當日本東京三井物產會社常務董事山本條太郎接到上海藤瀨的報告後,立即徵求日本外相及首相的意見,決定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為條件,貸款500萬元給南京臨時政府。
1912年元旦過後一週,三井物產會社將草擬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契約書》送南京,交孫中山和黃興簽字。主要內容有:(1)公司資本定為日幣3000萬日元,由中日合辦;(2)中日股金各半,股權相同;(3)公司已借日債1000萬日元,此外再借500萬日元共1500萬日元,作為日方股金;(4)前項500萬元由公司貸與南京臨時政府,部分款項以現金交付餘額作為向三井購買軍火的費用。
但是根據國際法,這個契約書還須向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宣懷直接與三井簽約,並由該公司股東半數以上同意才行。南京臨時政府又與日本共同向盛宣懷施加壓力。1月13日,南京臨時政府駐日代表黃興特命&ldo;赴東借募鉅款&rdo;的全權代表何天炯,通知盛宣懷及正金銀行神戶分行,告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及500萬日元借款契約已經簽訂。
但精明圓滑的盛宣懷,馬上派駐上海公司要員陳萌明於15日赴南京,當面直接探詢有關借款及簽訂合辦契約書的情況。但出乎陳萌明意料的是,孫中山答非所問地表示:
民國於盛並無惡感情,若肯籌款,自是有功。外間輿論過激,可代為解釋。惟所擬中日合辦,恐有流弊。政府接認,亦嫌非妥當辦法。不若公司自借鉅款,由政府擔保,先將各欠款清償,留一二百萬作重新開辦費,再多借數百萬轉借與民國。
盛宣懷原本也不願中日合辦,更不願由自己簽約&ldo;同意合辦&rdo;,這樣不僅斷送漢冶萍的一半主權,從此淪為日方控制之手,還要承擔賣國的罵名。但如果不同意簽字,無法解決貸款問題,也無法擔當來自於孫中山、黃興的巨大壓力。
1月26日,盛宣懷只能按照南京臨時政府的指示,指派助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