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2/2 頁)
權力,&ldo;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那才算是一個完全的民權政治機關,有了這樣的民治機關,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rdo;&ldo;有了這九個權,彼此保持平衡,民權問題才算是真正解決,政治才算是有軌道。&rdo;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以民生主義為最後目的,實行民生主義的手段,則是和平的。孫中山理解的民生問題,&ldo;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rdo;,因此孫中山說民生的問題是社會問題,&ldo;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rdo;。
這一時期的孫中山,對&ldo;富者日富、貧者日貧&rdo;的根源上,認識更為深刻,並且提出中國革命防止出現歐美社會種種流弊的辦法:&ldo;即防止少數人之壟斷土地、資本二者而已&rdo;。民生問題是社會的原動力,是一切歷史活動的重心,民生主義能夠實行,社會問題才可以解決。建設一個強盛的發達的中國,人人都有生活保障,沒有貧富懸殊,人人安居樂業,成為一個大同社會,這是孫中山的主義和理想。
孫中山看來,三民主義&ldo;實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順應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品,這個結晶品的意思,和美國大總統林肯所說的:&l;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r;的話是相通的。這句話的中文意思,沒有適當的譯文,兄弟把它譯作:民有,民治,民享。……林肯所主張的這民有、民治、民享主義,就是兄弟所主張的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rdo;
這一時間的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闡釋,是對以往三民主義理論的系統總結和進一步的論證說明。它簡明扼要,很自然地成為以後撰述和講演三民主義的母本和大綱,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發展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