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頁)
廣州市和江蘇省為例,從1998年到2003年,廣州市審計部門共完成審計專案474個,查出違規資金高達億元。兩年內,江蘇全省共審計11 447個單位,揭露各類嚴重違法違紀行為和一些經濟犯罪案件,查出違紀違規金額億元。一個省轄市、一個省尚且如此,全國違規活動之嚴重更是可想而知。就連國家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門也捲入類似的違規活動。中國現階段的官員尋租現象也令人觸目驚心。據報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約有4 000名*官員逃往國外,帶走了大約500多億美元的資金,其中許多大案要案都是透過離岸金融口岸發生的。另外,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土地收益的嚴重流失,均造成了社會公共資源的重大損失。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負面影響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趨勢這一現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這種負面影響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對社會階層結構的不利影響之外,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這一現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會抵消發展的意義
發展應當是以人為本位的發展,而且是以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為本位的發展。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社會的主要群體,不論是改革的參與者還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均應當成為改革成果的分享者。正是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對於全國人民作出了鄭重承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宣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惠及十幾億人口”。而中國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意味著中國社會主要群體中的許多成員缺乏基本的發展平臺,意味著其基本的家庭財富難以得到可預見的必要積累,意味著中國大量的社會成員無法有效地分享到發展的成果,意味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難以實現。這就造成了一種“有增長無發展”的現象。
(二)削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主要社會基礎
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合法性來源於中國人民的支援。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中國人民奮鬥的歷史,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息息相關的聯絡,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地看,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合法性的具體依據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建國之初,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執政,就在於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通俗地講,其執政的合法性來源於“打江山,坐江山”。建國以後,也正是由於順應了中國民眾的根本要求,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取得了一系列舉世公認的建設成就,使民眾得到了具體的“實惠”,因而才得到了中國民眾的擁護。顯然,能否確保中國民眾的根本利益,能否給中國人民帶來實惠、帶來實際的利益,能否使中國民眾的基本生活水準不斷地得到提升,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亦即執政和建設時期能否繼續保持其執政地位合法性的關鍵。而在民眾當中,工人和農民居於主體性的地位,是主要的社會群體,是中國共產黨賴以執政的主要社會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那麼,中國共產黨賴以執政的社會基礎勢必會被嚴重地削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著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我們不但要重視擴大中國共產黨新的執政基礎問題,而且還應當重視防止中國共產黨原有的執政基礎萎縮和削弱的問題。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17)
(三)嚴重削弱經濟的拉動力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在主要的經濟拉動力如出口拉動力、投資拉動力和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