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貨。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儲量和剩餘生產能力相對有限,一般只能充當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由於世界經濟對石油的嚴重依賴,在石油利益的分配格局當中,石油需求國家往往處於被動和弱勢的地位,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石油需求國家同時又是強大的軍事、經濟集團,它們在與石油生產國的博弈中往往又處於優勢地位。雖然在短期內石油價格和產量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是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兩大集團各有所需並且勢均力敵,石油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就表明在兩大集團內部的利益分配比較“均衡”,國家之間的權力結構達到了暫時的穩定。
我們透過觀察19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的波動發現,油價在大多數年份比較平穩,比較顯著的波動分別發生在1861~1891年和1970~1986年,1999年以後的油價也呈現較大的上漲趨勢。西得克薩斯研究集團提供的1869~2004年油價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869年開始,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美國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美元,而世界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美元。其中有一半時間,美國和世界原油價格低於美元/桶的中值。我們也發現,在歐佩克成立之前,石油價格大多數年份處於價格中值以下,表明石油需求國家在利益分配中佔有優勢。在歐佩克成立之後,石油價格大多數年份處於價格中值以上,表明石油生產國家在利益分配中佔有優勢。可見,石油價格波動的長期趨勢實際上反應了世界能源格局中兩大權力的消長。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6)
(三)國際油價的趨勢和世界能源格局的未來
國際原油市場實際上存在高油價和低油價的週期轉換。1948年至20世紀60年代末,原油價格一直維持在每桶~美元,從1948年的美元升至1957年的美元附近。即便根據2004年美元實際價格計算,同期原油價格在15~17美元波動,石油實際價格的漲幅與通貨膨脹一致。1958~1970年期間,原油價格維持在每桶美元附近,但扣除物價因素之後,價格卻從16美元以上跌至13美元之下。按照蒲志仲(2006)的計算,1970年以前,高油價/低油價比值還出現了逐年縮小的趨勢。也就是說,油價逐漸趨於平穩。特別是在1946~1970年,長期均衡高油價和長期均衡低油價比值較小,整體看作是低油價時期。蒲志仲把1861年以來國際油價的波動劃分為六個長週期,並認為在144年國際油價變動的歷史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長期高油價均衡(高油價時期)與長期低油價均衡(低油價時期)相互交替現象。若將一個高油價時期及其後的低油價時期定義為一個油價波動的長週期,則在144年國際油價變動中存在著五個完整的油價波動長週期,分別為1861~1891年、1892~1914年、1915~1945年、1946~1970年、1971~1999年2月,1999年至今正處於第六次長週期波動的上升階段或高油價階段。以往的五個油價長週期波動存在以下特徵:第一,在高油價階段,油價短期波動幅度較大;在低油價階段,油價短期波動幅度較小。第二,各個油價波動長週期的時間大致相等,週期平均長度約28年,最短的長週期約25年,每個週期的高油價階段和低油價階段均在10年以上。第三,前四個長週期的高油價/低油價比值逐年縮小。在早期即第一個油價波動長週期裡,世界石油工業以美國為主,由於技術原因,已開發油田的產量迅速衰竭,新油田的發現和開發與老油田衰竭不同步,加上需求迅速增長,使得美國早期油價波動幅度較大。從第一個長週期至第四個長週期的90多年時間裡,石油勘探和開發在世界各地擴充套件開來,先是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其後是中南美洲,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