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尾聲(六)(第1/5 頁)
因為依靠文臣才順利登基秉政,載垕對儒臣頗為信任,一度想要更改古法;然而此時,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已經不完全由個人意志。宗室勛臣就反覆上言當年汪太后創業艱難,幾代帝王經營辛勞,何況現在有了蒸汽輪船、蒸汽機車,你用得著放棄嗎?——還記得汪太后的《清寧絮語》嗎?
再說,這些人撤回來,你怎麼安置?國內就那麼大,放得下嗎?要不你們把位子空出來?
更別說,現在中原地區就有近三億人口,有高產糧食倒是可以養活,但也得幹活!否則全在家吃救濟照樣天下大亂!再說每年收那麼多賦稅,怎麼花?
蒸汽機車已經試驗成功了,速度不快,每個時辰40裡,但是可以晝夜不歇,而且不要草料,只要煤炭,多好的東西。這麼多鋼鐵,正好拿去修鐵路!當年汪太后可是規劃了四縱四橫,200年都修不完!——那種小車就算了,頭大身子小,還需要進一步實驗。
——大紡織廠的效率太高,老百姓家的爭不過,索性砸了機器,甚至跑去工廠那裡取鬧?刁民抓起來,看不是還有很多人跑到工廠裡去做工,包括很多婦女?好啊,這不就是當年汪皇后提到過的嗎?生產多了,是不是以後就不愁穿了?別擔心賣不出去,東南西北,咱們有的是疆域,有的是人口!誰要是敢割據亂加稅就削他,讓他知道什麼叫堅船利炮!
這個時候,即便文臣內部也不會只有一個聲音,他剛剛花了二十八年時間編完《古今圖書整合》的舅舅、也是當今天下第一才子,還是集賢院大學士的楊慎,就旗幟鮮明的反對盲目崇古。
楊慎十歲入宮為顯宗伴讀,二十四歲為狀元,文名滿天下,又侍奉武宗讀書,深得顯宗、武宗兩代皇帝信賴。紹治十六年父親楊廷和去世,守滿起復為禮部尚書,後為弘義閣大學士,進文華殿大學士。兩次主考會試、多次參與殿試讀卷,皆稱得人;凡朝廷編撰大典,都由他牽頭;重要文書制詔,大多出自其手;海內外名山大川、寺院道觀,王公重臣墓道的碑銘,都以得到他的文章為榮;甚至海外諸國諸侯遣使朝覲,也必要到他門下求文。隆慶五年,改集賢院,凡朝廷大事,武宗都會徵求他的意見。
莊敬太子薨逝,武宗在兒子孫子間猶豫不定,他進言:「聖上難道不見太祖皇帝立建文的後果?」武宗於是立載垕為太子。
武宗禪讓為太上皇,卻不肯移交玉璽,他進言:「自古帝王繼位,無玉璽不能稱為正統。」
建極殿大學士徐階進言:「皇帝年少,仍需太上扶持。」
武宗這才交出玉璽,卻遲遲不肯還政;楊慎曲為協調,終於讓太上皇交出了部分權力。
此時楊慎已經八十一歲,拉著皇帝說起平生見聞,語重心長:「不要走回頭路,我們沒有回頭路可走,已經回不去了」,這才溘然長逝。
當年楊慎從北京出發,經馬六甲到達仁和省;回程時卻走了另外一條路,這也是這些年來建極以西各省官員回京普遍走的路:往西前往景泰,過了景泰河,有個叫明德的縣城,原先叫做瓜德爾。建極末年以來,有不少商人從漢昌跋涉山水到達這裡,這是當年元朝人曾經走過的路,比走海路更為便捷。
沐琮去世後,這裡的盜匪一度相當猖獗。弘治十二年沐飛承襲公爵,兩年後回景德府,就沿著這條路西行。次年,十七歲的沐飛帶兵掃清道路,確保商路暢通;又在這裡設立了明德港,由此富庶起來。
從天津港出發,經馬六甲赴任;再由此路回京,帝國大好山河、各地民俗風情,自可一覽無餘。
對於楊慎來說,走這條道,除了拜會沐飛,還有一個不能不見的人。
一路商旅不絕,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來到了漢昌省的大中府,然後一路往東,在迪化城外的長亭,漢昌左布政使田去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