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拓跋燕(一)(第2/7 頁)
,也不讓他掙扎,直接拉上高臺,一腳踹在他的膝彎上,長孫洪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早有劊子手走上前來,拉著頭髮把刀一揮,咕嚕嚕人頭就掉在了地上。
臺下眾人齊聲歡呼,其中跟著長孫洪回來計程車兵叫聲最大,大家的心中都有一塊石頭落了地。要知道,按照草原上的規定,首領死了,親兵是要殉葬的,大家好不容易逃回來,誰也不想死,現在有了理由,只要這個替罪羊死了,自己就可以逃過一劫,當然最興奮。
原來,這個獨孤祿在大營中比長孫洪高一級,但是慕容非不喜歡有腦子的將領,生怕搶了自己的地位,所以一直對他很冷淡,幸虧每個人屬於不同的部族,不能直接殺了,免得獨孤一系計程車兵不聽話,否則早就被找個理由殺死了。長孫洪則不同,因為傻頭傻腦,只知道服從命令猛衝猛打,反而很受慕容非信任,就像是這次,帶著長孫洪,卻不帶著地位更高的獨孤祿,立功沒有份,反倒是被留下來看守拓跋燕,獨孤祿自然滿心憤恨,由於地位所限,不能把慕容非怎麼樣,但是也要為自己的將來尋找出路。這樣子,出身王族,名氣也不小的拓跋燕就列入了他的首選,正好這次被安排看守拓跋燕,拓跋燕一番言語拉攏,兩個人立刻就結成了攻守同盟。
正好這次慕容非死在了戰場上,獨孤祿立刻毫不猶豫把拓跋燕放了出來,兩個人決定把戰敗的責任全部推給長孫洪,這其實也是北魏朝廷需要的理由,堂堂的大魏正規軍怎麼可能在以多打少的時候被漢人的民軍打得全軍覆沒,連主將都陣亡了,當然是有人出賣造成的,拓跋燕是王族,而且被軟禁了,那麼只能是戰場上的副將長孫洪,也必須是長孫洪,這樣,拓跋燕先前的戰敗顯然也是長孫洪出賣造成的,整個故事就圓滿了。
拓跋燕斬了長孫洪,和全營將卒聯名寫了奏摺,跨過冀州刺史,直接遞送朝廷中樞,這樣就避免了被中間的人壓下來,同時把地方上的權利鬥爭變成了朝廷內部的大佬角力。然後拓跋燕下令退兵,帶著全部殘兵敗將六千來人撤往青州(因為這次的指揮部在青州)。路上穩穩當當不急著趕路,專等朝廷的詔書。
這朝廷角力,拓跋燕作為王族,自然佔了大便宜,他老爸拓跋輝是皇帝拓跋燾的堂叔,因為上一任皇帝拓跋嗣的親兄弟一個弒君而死,另一個英年早逝,所以拓跋輝和拓跋嗣從小親近,這樣,和皇帝年齡相近的拓跋燕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皇帝拓跋燾的伴讀,作為皇帝的遠房兄弟他受寵信的程度遠遠高於皇帝的親兄弟,由於鮮卑人離開草原並不久,還實行的是部落制度,朝廷內部矛盾重重,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大統領,對於地方上的控制力並不強,拓跋燕自告奮勇來到冀州,其實就是皇帝拍下來抓軍權鍍金的,自然被冀州刺史賀蘭波波所嫉恨,這次派出來打仗,賀蘭波波就和別駕慕容非商量好,要在戰場上把他解決掉,就算是不死在戰場上,也要找個罪名貶斥排擠,把他孤立。
人算不如天算,慕容非死在了戰場上,如果拓跋燕真的把這封奏疏交給刺史賀蘭波波,肯定會被質疑,甚至倒打一耙,所以乾脆跨過去直接發加急庭寄給中樞,反正他有皇帝御賜的專奏之權。朝廷的反應也很快,拓跋燾親自下旨,褒獎拓跋燕和獨孤祿,作戰勇敢(見了鬼了)指揮若定,在己方有叛徒的情況下,臨危不亂(哪跟哪)找出了叛賊並當場斬殺,並且毫不猶豫撤兵,保全了剩下計程車卒,因為慕容非戰死,所以讓拓跋燕補上了空缺,升為冀州別駕,討虜將軍,獨孤祿也有功勞,加升一級,封為牙門將軍,賞奴隸一千名。其他殘餘的鮮卑士卒都有封賞,這下子皆大歡喜,唯一不高興的就是冀州刺史賀蘭波波了。
同時,皇帝還說鑑於冀州軍此次損失過大,著令拓跋燕率軍去柔然胡夏北燕等剛剛降服的地方蒐集丁壯,補充軍隊和輜重。
這也是少數民族互相征伐時最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