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李昭回家①(第2/2 頁)
的樣子,以往地種的少的時候,九十點鐘就下工了,今年種的多,已經多做了差不多兩個小時,不過眾人也都高興,今年絕對是豐收。
李家村其實背後就是一個小山谷,村子之所以建在這裡,是因為山上的小溪從這裡經過,村子就沿著小溪建了起來。這個村子其實過去是官員的農莊,村裡人都是佃戶,後來還被軍閥和小鬼子佔過,大部分人當時都逃難了,後來回來了一些,解放後又被安排來了一些人,李昭他們家也算是逃難後又回來的。
李家村作為李昭的基本盤,李昭是早有計劃,那就是把整個村子當做農場來經營,在未來可以搞成一個農業公司。這裡有山、有水、土地也不少,只要經營好,未來的收入會很可觀,這些計劃在李昭上大學時就開始逐步實施了。
第一步就是圈地,由於現在這個時代人口還比較少,李昭就說服他老爹去鎮上要土地,由於他們這個方向沒有別的村子,靠近山南和山東側這邊都被劃給了他們村子,這樣村子直接有了原來的四百多畝地,另外除了山上之外,還有了差不多七八千畝的林地和荒地,加上山上,李昭他們村有兩萬多畝地,基本上他們村開始往山上去,以及沿著山往南十來裡都是他們村的地方。而到下一個有人的地方,需要往東去鎮上,而往南、西、北都需要翻過山才能有人。
而人員管理,李昭直接讓他老爹按照敵後抗戰時期那樣管理,畢竟現在的口號是備荒備戰,這種管理方式正好。別的村子基本都是農閒的時候,響應號召才進行民兵訓練,而李昭他們村,只要不忙,天氣合適都會出操,搞得村裡就像軍營一樣,不僅出操,村口基本除了農忙,都有人站崗。
不過佔了林地,每年會攤派幾千顆伐木任務,木頭伐好,鎮上來車運走也算錢,這樣村裡還多了收入,每年這個都能有千兒八百的收入。僅僅因為這個,村裡每家每年都能分幾十塊錢。而伐木之後的土地,也被開墾成了農田,這也是李家村能一下多出來三四百畝地的原因,當然伐木歸伐木,山上的樹李昭沒讓伐。
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沿著山邊,挖了一道三四米寬,兩三米深的溝,與小溪連在一起,並且把小溪也擴寬、挖深,並且在出口建起了水壩。從要到土地開始,他們村稍微清閒的時候,只要出操完畢,就是帶著人挖溝,村子邊沿著山的一側已經完成三四里了,閒下來的時候還在不停的挖,而挖出來的石頭則砌在溝的兩側,土則填進低窪的地方,進出山最方便的地方沒有留路,而是在旁邊幾百米遠的地方建了石橋,橋的兩頭都建了門樓,裝了大門,這樣就能防止野獸進村了。下山口的地方,山上一側沒有砌石頭,小溪也是從這下來的,每年從這裡跑進溝的動物可不少,特別是野豬,這幾年,每年都能在溝裡逮到幾隻。
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引水,由於溪水常有動物出沒,其實並不乾淨,李昭也說服老爹買了不少毛竹,從山上直接把水引下來,泉眼上直接建了小屋,毛竹上則做了遮擋,保證水源乾淨。
由於全村有四排房屋,毛竹也走了四道,而為了用水方便,每家旁邊都搞了一個取水的裝置,就是一段短的毛竹,這一段不是破開的,但在竹子上開了口,裝了一節細一些的竹子,這一段毛竹可以轉動,取水的時候就把出口轉下來就可以直接接上進家的毛竹,可以直接把水引到水缸裡,用好了再把口轉上去就行,就是需要爬梯子。用不完的水,則流進小溪裡。
李昭還搞了一些無動力抽水裝置,就是那種利用水的壓差抽水的,把大鐵桶抬高,上端接進水管,下端接出水管,把水灌滿後,封閉灌水口,開啟進水口,再開啟出水口,就能利用壓差抽水,現在這裡就像世外桃源一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