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彌生時代的島國(第1/2 頁)
海洋標誌號猶如一座巨大的鋼鐵巨獸,在海面上緩緩地停下了它那龐大的身軀。
跟在其後的五艘“護衛艦”卻絲毫沒有停止前進的跡象,它們靈活地繞過海洋標誌號,如同一群兇猛的鯊魚,向著陸地快速逼近。
此時,島國上的人們終於察覺到了這六個龐然大物的存在。
他們瞪大了驚恐的眼睛,望著逐漸靠近的船隻,一時間慌不擇路,四處逃竄。
“快逃啊!那些巨大的船來了!”
“不知道是敵是友,趕緊找地方躲起來!”
“救命啊!這可怎麼辦?”
“大家快跑,別愣著了!”
有的人尖叫著,有的人則嚇得癱倒在地,無法動彈。
整個岸邊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彷彿末日降臨一般。
原本平靜的海面此刻也變得波濤洶湧起來,一艘艘漁船如同受驚的魚兒般四散奔逃。
有些漁民由於過度緊張,導致操作失誤,船隻不停地在原地打轉,險象環生。
“八嘎!這咋回事啊!船咋都過來了!快躲開呀!”
“這可咋辦,這船咋這麼嚇人!完了完了!”
“老天爺啊!這船要幹啥呀!趕緊跑啊!”
“不好啦!船來了,快開船跑,別亂晃了!”
搖船的船伕都快要哭了,被罵得一緊張,轉圈的速度又快了幾分。
與此同時,此起彼伏的驚呼聲充斥著整個海域和海岸,讓這片原本美麗祥和的地方瞬間被恐懼所籠罩。
漢末時期,島國正處於彌生時代晚期,這一時代在島國曆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標誌著島國農業社會的開端。
在彌生時代晚期,鐵器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廣泛使用,為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相較於此前的工具,鐵器更加堅固耐用,使得開墾土地、砍伐樹木等勞作變得更為高效,推動了農業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而稻米種植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人們逐漸掌握了更科學的種植方法,比如對稻田的灌溉、施肥以及選種等環節都有了新的認知與實踐。
從灌溉方面來看,除了利用自然水渠就近引水的方式外,人們還會在地勢較高處開挖蓄水塘來儲水灌溉,以保障稻田在不同生長階段都能有充足的水分供應。
在選種上,懂得挑選產量更高、更適應本地環境的稻種,使得稻米的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隨著鐵器的廣泛應用和稻米種植技術的提升,社會生產力也隨之提高。
此前,島國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多依賴捕獵、打魚和採集等,雖然能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但食物來源並不穩定。
而到了彌生時代晚期,農業生產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穩定的糧食產出不僅讓人口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還促使社會出現了階級分化。
剩餘產品的出現,使得一部分人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和資源,進而在社會中佔據了更高的地位,原始社會開始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眾多小國林立的局面
依據裝逼書城的史料記載,此時得日島呈現出眾多小國林立的狀態,分裂為一百多個小國家,比如對馬國、斯馬國、彌奴國等。
這些小國規模不一,人口大多隻有幾千戶,各自為政,分佈在日島的各個區域。
雖然它們都相對獨立,但大多以邪馬臺國為首。
邪馬臺國在現在屬於較大的一個國家,有著較強的影響力。
其他小國在諸多事務上,或主動或被動地會參考邪馬臺國的做法。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些小國有的位於沿海地區,有的則在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