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遠憂(第1/2 頁)
感受到天氣突變的人,可不僅僅只有石子他們。 “洛陽”城裡,高長史在明顯感覺到寒意來襲之際,片刻也不耽誤,將自己下屬的胥吏全部派出去,目的只有一個,通知相關的人員,開始實行應對方案。 當日,謝巖在鄉里佈置完防災事務後,第二天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給高長史,信中著重闡述了自己對於天氣的擔憂,並且將自己做的一些準備工作也如實說了一遍,並著重解釋自己讓羅漢易購買糧食的行為……隨信還附了一份房元昭他們的“會議記錄”,以說明情況。 嚴格來說,“洛陽”和“衛崗鄉”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謝巖之所以很多事情都通知並告訴高長史,起先是出於對原有隸屬關係的延續和尊重,後來發現,高長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實幹型官員,謝巖和他之間的聯絡也就更多了,不為別的,只為能夠多做一些實事。 同樣,高長史也非常欣賞謝巖,並樂於給“衛崗鄉”提供一些幫助。儘管如此,他收到謝巖來信的時候,心中仍然是將信將疑,倒不是他不相信謝巖,而是他總覺得這種可能性也太小了。 可是,當看完會議記錄,高長史突然明白了——預先做好應對方案,不代表事情一定會發生,即使不發生,也沒有任何影響,如果發生呢? 軍人出身的高長史比很多人都清楚,如果在戰場上,有準備和沒有準備那是生死之別,當年大唐軍隊平滅東突厥,依靠的就是有心算無心,以一戰定勝負。 想清楚後,高長史也開始效仿謝巖,在城中做了一些相應的佈置,並且將可能出現的情況,通報給了下轄的一些縣州,以做好有備無患。 且不論謝巖和高長史做的準備是否有用,起碼有準備比沒有準備那要是強得太多了。 “長安”,這座大唐帝國的都城,沒有人提前意識到,這個冬天會如此的寒冷。 當寒潮突襲北方大地的時候,“長安”城裡的人們僅僅是感覺到一個“冷”字,無數人家開始點起煤爐,進入極為尋常的過冬模式。 大約剛剛天黑的時候,忽然起風了,風勢在短短的一個時辰內,由小變大,由弱漸強,很快,強風裹著大雪呼嘯而來,與此同時,氣溫依舊在急劇下降中。 假設,大唐有後世那樣的科學水平的話,那他一定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從北方來的寒潮和從西北方向來的暴風雪恰巧同一個時間抵達,從而形成的疊加效應。 可惜的是,古人不懂這些,而且也沒有做好做足防範準備,他們只能默默地祈禱,希望老天爺發發慈悲,僅此而已。 次日,有朝會。 劉仁景自打從家中離開,一路之上,不斷地看到巡街衙役們,用平板車拉著一些人向城外而去,不用細看他也知道,那些都是在昨晚寒冷和風雪中被凍死的流民或者不知道從哪裡來的災民。 大唐雖然強盛,卻稱不上富庶,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關中地區人口劇增,可田地只有那麼多,很多好的田地還在皇家和勳貴的手中,關中人又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其他地方,致使許多沒有田地的人,紛紛來到“長安”,試圖找一點活計以維持生存。 可昨夜那一場寒冷和風雪,恐怕要帶走無數人的生命了。 身為“司農寺少卿”,劉仁景對於災難性天氣給大唐的傷害,那是要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如果說,眼下僅僅是死一些無家可歸的人,那麼,由於寒冷天氣造成的農作物減產,那才是更為可怕的事情。糧食,永遠都是大唐最重要的! 皇帝李治比任何時候都要早的出現在“太極殿”,等到一應禮儀完畢後,李治迫不及待地問道:“哪位卿家,現在可以告訴朕,外面的情形如何?” 大殿裡面安靜極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接下皇帝的垂詢。 李治預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換了一個問法,道:“朕年少時,曾聽先帝說過草原上的寒冷和白災,沒想到,在‘長安’也能遇上,外面的風雪還在繼續,寒冷依然在加劇,哪位卿家可以告訴朕,應該怎樣面對?” 李治僅僅掃視了一眼,然後問褚遂良:“褚卿家,你以為應當如何?” 皇帝點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