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3 頁)
切手段激勵人們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將採取強硬措施對付任何試圖動搖這種精神的人,並將毫不猶豫地消滅一切反對他的人。
希特勒在結束他的演說時,呼籲人們樹立百折不撓的信心。&ldo;如果我們經過這場苦戰成為勝利者‐‐我們也一定會是勝利者!‐‐那麼,這一天和這個時代將會載入我國人民的史冊。至於我個人,不成功便成仁,誓與民族共存亡。不許向外國投降!不許在國內發生革命!&rdo;
希特勒在這篇演說中相當清楚地表明,他已下了最大決心要打贏這場九月三日爆發的對西方各國的戰爭。他之所以在此時召集德國軍事將領,是因為某些軍事領導人顯得缺乏熱情,使他感到煩惱。在進行波蘭戰爭的過程中,他已下決心要同西方列強決一死戰,但是當他將這個決定告知三軍總司令時,他很快發現他們對他的計劃表示懷疑。一方面,他們認為手頭還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裝備,另一方面,他們仍希望在交戰國之間締結某種政治協定。然而,一九三九年九月底,希特勒終於強迫陸軍總司令部放棄其在西線的防禦戰略,轉而為進攻作準備。
駐在措森的陸軍總司令部的頭頭們最初反對希特勒的主意,但在希特勒堅持己見的情況下,他們匆忙地擬訂了一份作戰計劃初案,這份計劃再清楚不過地暴露出其敷衍塞責的性質,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陸軍總司令部用來對付希特勒的一種靈活機動的手段。而希特勒於十月六日在國會提出的&ldo;和平建議&rdo;,只不過是為了在德國人民的心目中樹立自己的正確形象而已,希特勒在西線發動進攻以後對義大利大使就直言不諱地承認了這一點。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他們兩位都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一九三九年秋季在西線強行尋求決戰的可能性。他們很明確地告訴希特勒,德國陸軍既未經過充分的訓練又沒有足夠的裝備在此時去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自然,這兩人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作出自己的判斷的,因此‐‐不同於希特勒‐‐他們過高估計了盟軍、特別是法國軍隊的戰鬥素質。同時,自十月以來就集中在西線的各集團軍群的司令,也認為冬季攻勢的前景顯然很不妙。他們都很擔心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種正面僵持的局面。但是希特勒仍繼續催促進攻,而他的將軍們並未能形成堅固的陣線來反對他的計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