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第2/2 頁)
的富勒著作的第348頁:&ldo;阿諾德將軍寫道:&l;美國陸軍航空兵,飛上了天空,在數量上佔有很大優勢。我們數百架飛機的航向直指德軍的補給線。馮&iddot;倫斯德就是要透過這些補給線給軍隊運送補給品,以便能夠繼續進攻,或者在此固守也好。以後的行動無論如何也不能削弱。我們準備把戰場孤立起來。&r;&rdo;威爾莫特著作的第603頁:&ldo;美英空軍四天就出動了一萬五千架次,不僅襲擊了阿登地區的交通運輸線,還襲擊了整個萊茵蘭地區的公路、鐵路與機場。&rdo;梅里安著作的第201頁:&ldo;一千七百多噸炸彈投在聖維特……為直接支援地區作戰,戰術空軍航空隊出動了三萬多架次以騷擾德軍,這使德軍進一步遭到破壞。&rdo;。至於說補給品,戰鬥地域實際上已經孤立無援。
從德軍角度進行回顧,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展開地域和進攻發起地域選得都正確。選擇的進攻時間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方式均適合當時情況,也都正確。敵人的情報與空中偵察沒有察覺部隊展開的準備情況。採取的偽裝措施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雖然直到進攻前一天才通知有關部隊是擔風險的。無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達成了突然性。
儘管有這些有利因素,進攻仍未成功,這必須歸咎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以下錯誤:德軍最高統帥部沒有及時地將賦予給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主攻任務轉交給第五裝甲集團軍,以便恰到好處地利用後者的勝利發展戰果。後來,在仍有可能採納所謂&ldo;修改方案&rdo;的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仍然不作變動。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強攻由於兩個友鄰集團軍沒有取得初期的勝利而失利。還有,當進攻明顯已成敗局時,卻不及早鳴金收兵;當戰而不勝需要作出新決定時,又遲遲原地不動。另外,現有人員、物資的數量遠不足以使攻勢向縱深發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