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2 頁)
上來了;中國人在這方面也堪稱楷模。更多地是給法國人而不是給英國人做榜樣,因為英國人講求實際,不需要任何人來幫助他們合併土地,採礦和開動紡織機器,而法國人只重理論。重農主義者吹捧中國的專制制度;魁奈發現他自己的體系與中國的天地和諧,突出農業,國家負責組織的概念完全相同。
啟蒙時代的人對歐洲社會的一切都要求重新評價,但對中國社會卻全盤肯定。他們的批評意識一方面是如此尖銳,對另一方面卻遲鈍了。無神論中國的理性天堂使他們能揭露服從於&ot;無恥的人&ot;--即教士的歐洲地獄。由此,他們對皇帝的殘忍,對改朝換代引起的動亂,對焚書,對反對派施加酷刑和對不斷發生又總被血腥鎮壓的反叛都不在乎。當有人決定視而不見時,他會對任何證據都無動於衷。
聾子對話
必須到圖書館的無人問津的地方去尋找極少的不同意見。馬戛爾尼是否讀過17世紀末當皮埃船長寫的已是無情的報導?貝克萊認為孔子的思想只是些簡單化的教條,與基督的教導無法相比。笛福揭露了這個&ot;竟敢聲稱可以自給自足,而把勇敢的英國商人視為不受歡迎的蠻夷&ot;的民族。馬戛爾尼是否也讀過他們的文章呢?反正地讀過當時偉大的思想家中唯一堅持不懈地反對親中國浪潮的孟德斯鳩的文章。後者主要是從耶穌會士富凱那裡瞭解的情況(富凱口頭上批評了他的同事寫的文章)。他還指責耶穌會由於輕信而犯了錯誤:&ot;我從來都說中國人不像《耶穌會士書簡集》裡說的那樣誠實。&ot;
馬戛爾尼讀過《論法的精神》中對中國的嚴厲批評:&ot;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那裡籠罩著不安全與恐怖。它的統治只能靠大棒才能維持……&ot;還要靠因襲舊套:&ot;禮使老百姓服從安靜。&ot;改變一個禮儀,就將動搖導致順從的整個建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