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李平安出使倭國(第1/2 頁)
李平安經過幾個月航行,終於抵達了倭國。
踏上這片陌生土地,潮溼海風裹挾著異域氣息撲面而來。
李平安抬眼望去,遠處山巒起伏,雲霧繚繞,腳下是古樸蜿蜒的小路,路旁木質建築錯落有致。偶有身著和服的行人匆匆而過,投來好奇目光。
李平安深知身負使命,一刻不敢耽擱,在嚮導帶領下,直奔倭國京都。
京都內,巍峨宮殿氣勢恢宏,硃紅樑柱彰顯威嚴。
李平安在宮門外整理衣冠,懷揣忐忑又堅定的心,步入大殿。
倭國掌權者端坐高臺,眼神犀利,身旁武士身著鎧甲,神情肅穆。
李平安深吸一口氣,抱拳行禮,言辭懇切:“吾乃大宋使臣李平安,今大宋與貴國雖遠隔重洋,然唇亡齒寒。
金國狼子野心,對我大宋虎視眈眈,邊境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如今金國國勢漸衰,正是合力攻伐良機。
若能攜手,戰後土地、財帛皆可商議分配。大宋願以豐厚謝禮為酬,還望貴國深思。”
倭國掌權者眉頭微皺,手指輕叩扶手,大殿內一時寂靜無聲,唯有燭火搖曳。
良久,他緩緩開口:“大宋富庶,吾有所聞。然跨海作戰,勞師動眾,風險巨大。
且我倭國兵力有限,國內亦需安穩,貿然出兵,於我何益?”
李平安早有準備,上前一步,朗聲道:“貴國出兵,可藉此擴充海上勢力,提升威望。大宋願提供先進航海圖、兵器鑄造之法,助貴國軍隊實力大增。
戰後,金國沿海港口可優先供貴國通商,商貿往來,獲利無窮。”
一番話落下,大殿內眾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倭國掌權者目光閃爍,與身旁謀士低聲商議。
片刻後,他再次看向李平安,神色稍緩:“此事關乎重大,容我等再議。使臣且先安歇,十日後,必給答覆。”
李平安心中一緊,明白這是關鍵轉折,拱手道:“靜候佳音,望貴國以長遠計,共御強敵。”
言罷,在侍從引領下退出大殿,未來幾日,他在住所滿心焦慮,只盼著能達成合作,為大宋解燃眉之急。
在李平安離開大殿後的第二日,倭國天皇在一處隱蔽的偏殿秘密召集了數位忠心耿耿的重臣。
偏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燭火跳動,映照著眾人或緊張或沉思的面龐。
天皇神色凝重,率先打破沉默:“如今大宋使臣前來,邀我等共伐金國。
這表面是一場對外戰事,實則於我而言,或許是個重掌大權的契機。”
一位年長的大臣微微皺眉,憂心忡忡道:“陛下,鎌倉幕府如今手握重兵,勢力龐大。
若貿然借出兵削弱其軍力,萬一被他們察覺,恐怕會引發內亂,危及陛下安危啊。”
天皇目光堅定,沉聲道:“朕已深思熟慮。鎌倉幕府把持朝政多年,朕空有天皇之名,卻無實權。
如今大宋丟擲橄欖枝,若能借此機會,削減幕府兵力,待他們前線損耗,後方空虛,朕便有機會重新整頓朝綱,收回大權。”
這時,一位年輕氣盛的大臣起身,拱手道:“陛下所言極是。此次出兵金國,若幕府派出精銳,待其兵力折損,我們便能在國內逐漸安插親信,掌控要害。
即便幕府有所察覺,只要計劃周密,他們遠在戰場,也難以立刻回防。”
另一位大臣卻面露難色:“話雖如此,可大宋承諾之事,是否可信?萬一戰後他們背信棄義,不兌現通商、傳授技術等諾言,我們不但得罪了幕府,還一無所獲,豈不是得不償失?”
天皇沉思片刻,緩緩說道:“這確實是個難題。不過,我們可先與大宋使臣周旋,簽訂詳細契約,確保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