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二章 香港電訊公司(第1/2 頁)
酒會結束後,自從有了瑪格麗特女士的支援,儘管維爾茲家族不願意,但是還是不敢違背瑪格麗特的女士,所以李志文還是從這次的私有化酒會中咬下一塊肉來。
在酒會之後,維爾茲家族獲得了英國大東電報局51的股權,而剩下的49的股權由英國政府持有,但是此時的英國大東電報局是剝離了香港業務之後的企業,而不是之前那個。
至於剝離後的香港業務,由於這些業務沒有單獨上市,英國財政部又對香港的情況不太瞭解,對這部分資產估計不足,再加上港督麥裡浩的沉默,李志文僅僅用一點五億英鎊就將其收購了下來,而這部分資產,李志文將成立一家叫香港電訊公司的企業主管。
而香港電訊公司將會在李志文回到香港後進行整頓,然後上市,上市後的香港電訊公司,其中香港總督府持有香港電訊公司15的股份,這是香港總督府之前持有20的股份稀釋成的,李志文持有香港電訊公司65的股份,而剩下的20的股份依據香港專利法,將有股民持有,使香港電訊公司成為一家公眾上市公司。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來看,其實實質上香港電訊公司由李志文來控股,李志文會採用多家公司對香港電訊公司進行控制,這也是麥裡浩作為港督平白無故拿了李志文20的股份,而採取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且香港電訊公司上市之時,李志文也可以靠著配售的20的股份再回籠一部分資金,簡直和白撿差不多。
大家可能覺得一點五億英鎊著實有些多,這換算成港幣也有十二億之多,李志文這筆買賣做的不划算,但是給大家一個參照物就明白了。
香港之前有兩家經營電訊電話業務的公司,其中一家是香港電話公司,這是一家真正的香港公眾上市公司。
香港電話公司最早可以追述到1882年在香港建立第一座電話總機樓,在遠東英商的牽頭下成立中國及日本電話及電力公司,經營電話業務。
1925年,獲得政府專利權的香港電話公司成立,接管了這家公司。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本地電話改自動撥號,國際電話仍人工接線。
在前世,損失九龍倉的置地集團在股市上放棄了一貫奉行的保守、穩健、持重的策略,而轉向冒進、急躁及投機。
於是在1981年的12月份,置地集團聯同怡和特別投資公司發動“破曉突擊”行動,以不超過每股三十二港元的價格,在股市購入兩千萬股香港電話公司股票,約佔香港電話已發行股票的219。
經過這次收購,置地集團及怡和特別投資公司連同已持有的股票,約佔香港電話已發行股票的349,成為香港電話公司名副其實的大股東。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香港電話公司的總市值在三十億港幣左右,摺合英鎊也在三億七千五百萬英鎊。
而置地集團及怡和特別投資公司在香港電話公司的收購中嚐到了甜頭,之後又再一次發動“破曉突擊”行動,將香港電燈集團攬入懷中。
當然在這個時空,怡和洋行肯定不能再對香港電燈集團下手了,畢竟此時香港電燈集團是李志文的產業,李志文在其中的股份高達60以上。
而雖然李志文對香港電話公司也很有想法,但是李志文可不會此時下手,不然只會徒增麥裡浩和港督府的猜忌。
還是等到怡和洋行在陷入泥沼中再出手吧,到時候可不是李志文動手,而是怡和洋行求著李志文動手了。
而香港的另一家電訊電話業務公司就是此時屬於李志文的香港電訊公司的前身英國大東電報局的香港業務。
1965年,第一條國際現代化電纜投入使用,電
纜與英國大東電報局的電訊網並聯,1976年,香港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