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3據說美國近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喬洽?麥吉曾於1949年11月在中東美國外交官會議上宣稱,在國會最近尚無可能批准向中東撥出巨大款項之前,美國將不鼓勵締結任何地區性的公約(麥克唐納:《1948‐1951年我在以色列的使命》,第182頁)。
第二編 土耳其、波斯和蘇聯
第一章 土耳其
第一節從&ldo;神經戰&rdo;到杜魯門主義,
1945‐1947年
本《概覽》前面一卷中曾以一部分篇幅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土關1
系的經過,並繼續寫到1945年3月19日蘇聯政府致土耳其政府的照會為止。該照會說,士蘇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即將滿期)已&ldo;不再適應新的形勢&rdo;
而需作&ldo;重大的修改&rdo;。按照戰後情況,作某些調整其實是很自然的;但是在6月,蘇聯政府發表宣告2說,如締結一項新的條約,則應允許他們在黑海海峽建立一個基地,除俄國和土耳其外,該海峽對一切國家的軍艦均不開放,並要求歸還卡爾斯和阿爾達漢地區(俄國在1877‐
1878年的戰爭中曾將該兩地併入外高加索,並於1921年重新割讓給土耳其1)。安卡拉電臺說,蘇聯政府也曾要求成立一個更民主和更有代議制性質的土耳其政府,並聲稱作為交還卡爾斯和阿爾達漢的報酬,土耳其應從敘2
利亞收回阿勒頗城及其鐵路樞紐站。3在此期間,22 蘇軍機關報《紅星報》抓住了土耳其政論家的抗議‐‐即土耳其不能犧牲其獨立和榮譽以博取俄國的友誼,而且也不希望象巴爾幹一些國家那樣布林什維克化一譴責他們利用蘇聯與英國之間的意見分歧,並希望因而發生一場新的戰爭。最後還威脅著說:&ldo;這種瘋狂的見解有可能產生令人最不愉快的後果。&rdo;17月10日,土1《概覽,1939‐1946年:戰時中東》,第443‐466頁。
21945年6月7日莫洛托夫對土耳其駐莫斯科大使的宣告,以及6月22日蘇聯駐土耳其大使對土耳其代理外交部長的宣告;見內吉梅丁?薩達克(1947‐1950年土耳其外交部長):&ldo;土耳其面對蘇聯&rdo;:《外交》季刊(need-dsadak:&ldo;turkeyfacestheviets&rdo;,foreignaffairs),1949年4月,第27卷,第458頁;《泰晤士報》,1945年6月26日和28日。
1德國在1918年3月所強加幹蘇維埃政府身上的佈列特一里托夫斯克條約第四條第二款規定,俄國軍隊撤出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籌地區,以及俄國對各該地區與鄰國特別是與土耳耳其關係的重新調整應不予干涉。當奧斯曼帝國在那年年底瓦解時,短命的亞美尼亞(葉裡溫)和喬治亞兩個民族共和國曾分別佔領過卡爾斯和阿爾達漢地區。但在1920年10月,當再度活躍起來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和蘇俄雙方都進攻亞美尼亞共和國時,土耳其重新佔領了卡爾斯地區,並於1921年2月要求喬治亞歸還阿爾達漢。蘇聯隨即把短命的民族共和國的領土重新併入外高加索,根據1921年3月16日的蘇土條約,承認土耳其對卡爾斯和阿爾達漢的所有權(見《概覽,1920‐1923年》,第361‐372頁,並參閱v&iddot;赫沃斯托夫教授:&ldo;事實的真相&rdo;,《新時代》(profesrvkhvostov:&ldo;factfthecase&rdo;,newtis),1946年2月1日,第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