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三、臺灣建設
日本犯臺,促成了中國海防的積極建設,亦促起了朝野對於臺灣的重視。就地理上說,臺灣關係海防極大,一有意外,全域性牽動。過去兩百年的消極政策,斷不能應付當前及今後的情勢,躬蒞其境的沈葆楨曾說:&ot;彼(日本)退吾備益修,則帖耳而去;彼退吾備遂弛,則又抵隙而來。&ot;&ot;臺地向稱饒沃,久為他族所垂涎,今雖外患暫平,旁人仍耽耽而視,……年來洋務日密,偏重在於東南,臺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ot;臺灣善後,絕不容緩。所謂善後,實即創始。沈初到臺灣,即修建炮臺,為治標工作,其後從事基本經營,作長治久安之計。
沈的主要措置,一為開山撫番,藉衛地方,以弭內憂。開山工作為修通道路,沿途築堡、設屯。撫番工作為安撫良民,平服凶逆,清查番戶,安定番業,設立番學。二為招徠墾戶,廢除內地渡臺禁例,設招墾局,內地來臺者免費乘船,到後官給口糧、土地、耕牛、農具、種籽。三為增置郡縣。於原有的一府、四縣、三廳外,南部添設-縣,中部、東部各添設一廳,北部添設一府、三縣、一廳。1四為推行新政。沈未來臺灣之前,已派員勘探基隆煤礦(一八六八),到臺之後,經營益力,聘用英國礦師,再行勘查,添置機器。又備置輪船,行駛閩、臺之間,準備以臺灣為將來南洋艦隊的基地。此均一八七四至一八七五年之事。
繼沈葆楨經營臺灣的,以丁日昌為重要。一八七五年丁任福建巡撫,幾乎是以全力籌劃臺灣建設,認為購鐵甲船、練水雷軍、槍炮隊、造炮臺、開鐵路、立電線,皆屬應辦之事。基隆煤礦開採已有端緒,硫礦、煤油、樟腦、茶、鐵亦當逐漸招商開拓。惟籌款不易,李鴻章勸他先專力路、電、礦、墾。基隆煤礦有了改進,中國最早的電線在南部架設,聯貫南北鐵路亦在計劃。
首發臺灣建省之端,而奠其基者,為沈葆楨,十年之後,終於實現,此為中法戰爭所促成。戰爭期間負責臺灣軍事的劉銘傳具有進步的觀念,一八八四年十月,被授為福建巡撫。中法戰事甫了,他自請開缺,以便專心經營臺灣。中樞及李鴻章因此次戰爭的教訓,即決心大治海防,於是一面命劉留臺,一面由李添置鐵甲快船。一八八五年設立海軍事務衙門,與臺灣改建行省的上諭同時頒發,即以劉為第一任巡撫。
劉銘傳希望將臺灣建設成一個模範省,作為富強的基礎。他採行的政策,與沈葆楨、丁日昌無大出入,而成就過之。除改進番人經濟、教育,調整行政區域外,一是整頓財政。首先清丈地畝,重定賦則,使豪室之家不得隱匿霸攬,胥吏無由朘削,人民負擔平均。臺灣原額賦銀為十八萬兩,今則達六十七萬兩。次為清理稅收,由九十萬兩增至二百餘萬兩,最後與田賦合計為四百餘萬兩,臺省之財,足供臺省之用。二是軍事建設。編練艦隊,雖力有未逮,陸防則大為增強,營建新式炮臺,上架西洋大炮,配以水雷。所有防營,皆用洋槍,延洋員教練,並設機器局。三是舉辦交通實業。鐵路計劃為北起基隆,南達臺南。臺北、基隆之間,於一八九一年完成,臺北、新竹之間,於二年後竣工,共長六十英里。輪船添置八艘,航行上海、香港,遠及南洋。電線南北聯接,及於福州、澎湖。郵政隨之開辦,較大陸的正式設立尚早。基隆煤礦,新購機器開採,並設煤油局。農產方面提倡水利、種茶、植棉、蠶桑。商務方面,招徠南洋華僑投資,獎勵對外貿易,建築臺北商埠,創辦電燈、自來水。四是興辦科學工藝學堂。建設需要專門人才,開始暫用洋員,為永久計,必須自行作育。先立電報學堂,繼立西學堂,延英國及丹麥人為教習。此時全國設有公李新式學堂的不過四省,臺灣為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