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爭奪海權(第1/3 頁)
眾人聽得津津有味,就連胡雪巖這種商人,也從中嗅到了許多商機。
郭參事越談越高興,乾脆把《海權論》中的精華轉述了一遍。他本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口才又好,把《海權論》講得生動有趣。
他說:“《海權論》非常精妙,推薦大家一定要買到原書,仔細精讀,反覆研讀,才能真正理解此中的真味。”
鄚文沅被他撩得心癢癢,說道:“郭參事,您就別再賣關子了,有勞您先講我們大家講一講,也讓我們“先聽為快”。”
郭參事不無得意,說道:“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我再講一講海上行動自由吧。”
楊烜認為,要控制海權,就要掌握海上行動自由。此乃海權論的關鍵,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從經濟上,帝國應當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滿清長期閉關自守,商品出口以茶葉、大黃、絲綢、瓷器為重點。
由於滿清消極不作為,出口商品以廣州十三行的形式進行。洋人把商船開到廣州家門口,再由十三行居中代理。
這種消極的商品出口行為,造成了許多弊端。最直觀的,就是中國商品質量的下降、出口貿易量的萎縮。
譬如絲綢、瓷器,傳統上都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拳頭產品。由於滿清不思進取,洋人卻採取重商主義,大力仿製中國絲綢、瓷器。
此消彼長下,中國絲綢、瓷器價格高、質量低,早已不是洋貨的對手,出口量急劇萎縮。
當今國際市場上,絲綢、瓷器已是洋貨的天下。英國採用工業方法生產瓷器,質量比中國的好,價格還要低廉。同樣的,外國從中國進口生絲,帶回歐洲生產絲綢,再帶回中國傾銷,還有大量營利空間。
現如今,英國人已在錫蘭、印度等地試種茶葉。一旦英國試種成功,中國的茶葉出口必將受到沉重打擊。
因此,中華帝國必須主動擁抱海上貿易,努力成為一個商品輸出國家。這就要求,帝國要大力發展工業,生產足夠的產品出口海外,並與外國進行商品交換。
為了支援海上貿易,帝國將採取多種政策,扶植中國商品與外國商品展開競爭,包括但不限於:關稅補貼、價格管制、信貸和保險支援等。
第二,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海上船隻。船隻是海上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一國海上實力最直觀的展現。當今的海上強國,軍艦也好,商船也好,數量巨大,噸位驚人。
與之相比,帝國海上船隻還很少,總噸位也不高,造船技術與英法等海上強國也有差距。
下一步,帝國將拿出切實措施鼓勵造船業。一方面,海軍將繼續向造船廠下訂單,攻關一干噸以上的鐵甲艦。另一方面,帝國鼓勵企業、私人購買商用船隻。
根據《國防動員法》,商用、民用船隻上應當預留改裝空間,確保在戰時可以改裝為武裝商船,甚至直接改裝為軍艦。
第三,必須著眼長遠,佔領若干殖民地,建設若干海軍基地。
殖民地可以轉移國內過多人口,可以獲得廉價原材料資源,也可以銷售國內工業產品。對於蓬勃待發的中華帝國而言,佔有殖民地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海軍基地可以擴大海軍活動區域,進而提高帝國影響力。海軍可以為海外貿易保駕護航,反過來又能保護海軍基地、海外殖民地。
第四,必須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以鞏固海防,保衛海外領地,確保帝國沿海、海外殖民地、海軍基地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此乃掌控海權最重要、最基礎的措施,其決定因素主要有:
(一)地理位置。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陸權國家,國家的擴張通常走陸路。但在封建時代,陸路擴張有著天然的侷限性。
譬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