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頁)
---------------
阿美士德使節團來訪
---------------
由於乾隆皇帝把英國人與荷蘭人視同朝鮮人,為進貢使臣,因而他未能領會到歐洲人在中國出現的歷史重要性。即使馬戛爾尼爵士嘗試在圓明園裡刻意地公開展示當時最先進的加農炮來引起乾隆的注意,但乾隆卻完全沒有因警覺而產生憂慮和不安,連他龐大的官員群裡也沒有人立刻意識到這些槍炮的潛在威脅。當英法聯軍在1860年佔領圓明園時,兩門山地榴彈炮依然安靜地擺在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建築物裡,跟無數的玉石、罐子、琺瑯器和鐘錶放在一起。這些槍炮被收藏的方式跟珠寶和罐子沒有兩樣,顯示出乾隆把這些槍炮僅僅視為新奇的玩意而已。
這些由馬戛爾尼爵士帶來獻給乾隆皇帝的槍炮,和三輛由朗格戈(longacre)的哈契特(johnhatchett)製作的優美舒適之馬車,從來沒有被使用過,一直被放置在一座建築物裡,作為進貢的紀念品。荷蘭人範巴瀾看見馬車時,&ldo;仍然是油漆精美,完美的亮漆和整輛馬車光彩如新&rdo;。五十多年後,當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時,英軍統帥額爾金的傳譯官羅伯斯溫豪(robertshoe)在園裡發現由馬戛爾尼獻給乾隆的三輛馬車,其中兩臺仍然&ldo;完好無缺和運作良好&rdo;。關於乾隆皇帝為什麼繼續使用他粗糙笨拙的馬車,而從來不使用英國人給他帶來的優美而又容易操作的馬車,發人深省。哈契特設計的馬車明擺著沒有把中國的禮俗考慮進去,所以駕馬車的人坐在隆起的箱子上,高於皇帝的座位,並且背對著他。從這裡可以知道,乾隆情願為了御座的尊嚴,不惜犧牲現代工具的便利。
馬戛爾尼使華多年之後,倫敦於1816年又派出另一個使節團到中國,希望&ldo;消除廣東貿易中的許多冤情&rdo;。嘉慶皇帝跟他的父親一樣,沒有了解到英國的強大武力,再次把英國來使看作來自異邦的進貢團。依照1793年訪問的先例,嘉慶同意親自接見,提供盛大的宴會,並在圓明園內招待來使,而且排定了七天的日程。第一天在圓明園裡款待英使;第二天在同樂園聽完戲之後,於正大光明殿正式召見來使;第三天在正大光明殿設下盛大宴會;第四天帶英國使者遊覽萬壽山一帶;第五天在圓明園內與使者告別;第六天,在禮部設官方的告別宴會,並在紫禁城舉行贈予英國人禮物的儀式;最後在第七天與即將離開北京的來使告別。這個日程顯示出嘉慶對使節團的理解跟乾隆並無不同,都認為像一般的進貢團一樣,僅僅只是一種儀式的、慣例的、遊樂性的活動,跟英國要擴大貿易的目的,明顯地大相逕庭。
阿美士德(williapittaherst,1773‐1857)伯爵率領第二次來華的英國使節團。儘管距離馬戛爾尼使華已經超過二十年,但中英之間的彼此瞭解並沒有任何改善。更何況隨著英國國力的增強,倫敦做出妥協的意願很低,特別是在跪拜問題上,更無妥協的餘地。
阿美士德抵達天津之後,即表示他將脫下帽子三次和點頭九次,作為對中國皇帝的敬意。中國官員駁斥說,馬戛爾尼在1793年來華時曾經行過跪拜禮,甚至點名要在阿美士德一行人中的年輕的斯丹敦作證,馬戛爾尼的確行過跪拜禮。當年仍是孩童的他,曾經跟隨馬戛爾尼使華。當斯丹敦回答說,他已經忘記二十年前曾經發生過的事,中國官員勃然大怒,並強調天朝所定的禮數是要求所有大小官員,和來自包括安南等數十個屬國的使臣,都要在覲見皇帝時行跪拜禮。他們堅持說,如果英國人拒絕接受中國禮儀的話,皇帝肯定不會接見他們。阿美士德因而一再受到中國東道主要求遵從跪拜禮儀的壓力。這種爭議引起並加深了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