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圓明園在當代中國的知名度一直是相當地高,因為大眾一直對外國軍隊燒毀這座壯麗的帝王宮苑一事耿耿於懷,甚至有點著迷。因此許多現代作家都熱衷描寫有關圓明園的故事來吸引讀者,各種逸聞秘史從不間斷地出現在雜誌和報紙副刊裡。香港導演李翰祥製作《火燒圓明園》這部電影,就曾經被華語世界認為是最好的歷史劇之一。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對外開放之後,研究圓明園的中文著作也從1980年開始不斷增加。來自不同領域的作者從事各種專業的微觀研究,圓明園學會就在1984年12月1日成立,透過收集資料、研究和出版,進行圓明園的維護工作。不過,一直到了今天,仍然沒有一個人對這座壯麗的宮苑做全面而透徹的深入研究。
我對圓明園發生興趣是從1981年開始,那個時候我初訪位於北京城西的海淀區,參觀了圓明園的遺址。在那裡我所看到的僅是一片荒野,不禁勾起了我對過去的想像。我在山澤之間找不到一處地方,可以看出這是由超過一百五十個精心設計的景點所組成的巨大宮苑,更不用說那無數的建築和亭臺樓閣,早已不見蹤影。我從此儘量嘗試尋找有關圓明園的文獻。由清代學者所編輯的一系列書刊,如於敏中的《日下舊聞考》(1774)和程演生的《圓明園考》(1928),還有關於圓明園著名四十景的詩和圖冊都非常有價值。另外還有珍貴的西文資料,例如在乾隆朝服務多年並親眼目睹宮苑的王致誠神甫,和那些搶掠並燒毀這座宮苑的英法軍官所寫下的見聞。不過,直到1985年我才從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收藏中,獲悉現存大量有關圓明園的文獻資料。我在1986年訪問北京期間,就從檔案館裡影印了一些有用的資料,不過那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到了1991年,檔案館挑選出大量的檔案資料,印製成兩大冊出版,大大地補充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所能得到的文獻來源。這兩大冊檔案資料集不單為研究者提供了館裡所收藏的文獻樣本,而且包含了許多關於圓明園的歷史、建築、管理、重大的政治活動、皇家起居、珍寶、損壞、修繕和損毀等相關文獻。這些文獻儘管是經過挑選出來的,仍然對我的研究十分有用。得到這些從未被人應用過的資料,再加上舊有的文獻,我感到有了足夠的信心,開始深入探討這個題目。我主要的目的是儘可能在字裡行間重現這座已經消逝的宮苑,並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圓明園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它的外觀是如何在演變?第二,園裡面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它曾經遭遇過什麼事?
---------------
導論(2)
---------------
這本書的研究涵蓋了圓明園的三個方面。第一,我要呈現圓明園建築的外觀和內涵,包括建築物、庭院、橋樑和景點,並且從一些例子來討論這些組成部分的來龍去脈,它們是如何逐漸地在演變,以及在美學的設計和佈局上的意義。圓明園本園部分是在1744年完成的,長春園是在1749年併入圓明園,而由多座小園林組成的綺春園則是在1772年才被併入。因此,我們所知道全盛期的圓明園,實際上是由&ldo;圓明三園&rdo;所組成。
根據近年的調查,圓明園佔地34平方公里,或者是5100畝(約合7755英畝),周邊的測量長約10000米,呈長方形,從東到西大約是2415米,從北到南差不多1890米。在這個廣大的空間裡,曾經營建了16萬平方米的人工建築。許多建築物都代表了傳統中國建築的精華,並且與周遭的環境相配合。細心的思索和無限的創意隨處可見,包括了獨特的歐式建築在內,西式建築同樣和整個庭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目前仍然儲存良好的頤和園(原本是圓明園的一座附園)、在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以及少數倖存在中國各地的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