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法即是儒!(求收藏)(第2/2 頁)
“儒家從孔子開始,就在天下廣佈私學,受儒家影響計程車人太多了,就算有心摒棄,但最終在所難免會受到干擾,就算是深諳人性的商鞅尚且如何,如何天下其他人?”
“而儒法真正的分野是從商鞅開始的。”
“商鞅也只算半個。”
嵇恆灌了一口酒,深吸一口氣。
繼續道:
“商鞅是魏國人。”
“商鞅入秦的時候,帶著李悝所著《法經》,魏國經變法私學盛行,商鞅難免會受到儒學影響,這點從商鞅跟孝公初見面時就可以看出,商鞅最開始講的是儒家的‘王道’。”
“但王道不為孝公所喜,最終商鞅在近被放棄的時候,才第一次道出了‘霸道’。”
“商鞅的變法跟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不同,他的著力點不再固守於儒學,而是著重針對人性。”
“因而商鞅的律令很反人性。”
“人世間自來推崇的宗法家庭,被商鞅徹底摒棄,一戶人家最多隻能有五人,子女成家之後必須分家,不講人倫,不講人情,完全按律令執行。”
“反對禮制、提出‘好利惡害的人性論’、不法古不循今的唯物歷史觀。”
“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從商鞅開始,儒法兩家正式分野。”
“但也只有商鞅主政時期。”
“等到商鞅被殺後,大秦律令進行了一定程度刪改,儒家的孝道重新迴歸,刑無等級變成了刑有等級,宗法制度捲土重來。”
“不過商鞅的政治遺產還是很豐富的。”
“他給法家定下了公平公正!”
“除了商鞅之外,另外一個不同於儒的‘儒生’,是韓非子。”
“他所著《韓非子》只講兩個字。”
“規矩!!!”
“自此法家的思想,就從最開始的賞罰,變成了賞罰分明,公平公正。”
“萬事需有規有矩!”
“世間一切都得按制度辦事。”
“只是商鞅、韓非子等想法過於無情,因而也是受到了天下口誅筆伐,大秦目下的確是以法立國,但實則跟商鞅當時的法制,已有了顯著的區別。”
“而今的大秦是陽法陰儒。”
“以法家為統治工具馭民,用儒家的忠孝禮義信馴民。”
“這一套體系目前而言的確最為合適。”
“但我其實並不看好。”
“因為現在的法家,又回到了當初,商鞅當初好不容易將法家摘出來,另成體系,但這些年,法家卻漸漸走上了老路,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片葉子上,眼下的確法家得勢,葉面朝上,但誰知道,未來不是儒葉朝上呢?”
“到那時,天下又將何去何從?”
嵇恆搖搖頭。
他停了下來,喝起了酒,吃起了飯。
屋內靜謐。
彷彿聽眾都被震撼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