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1/4 頁)
江。西:鳳皇、鐵山、龍船三關。巡司駐麻柳場。東鄉簡。府東少北九十里。東:平樓、文字。西:印石。南:金榜。北:蟠龍。東南:瓘城山。西南:石人山。前、中、後三江為通川江上流,俱自太平入。至城東合流入達縣。長樂河上流為白龍、赤甲二泉,源出東長樂鎮,合西流,至城南入通川江。文字溪發源文字山,合前江。有高橋、馬渡二關。新寧繁,難。府東少南百一十里。西:屏山。東:雞山。南:冠子山。北:天馬。西南:鼓嘯山。東北:莪城山。南江自縣東北三角山發源,逕城南,折西北流,合聯珠峽水入達縣。瀘灘水源出大竹山,自達縣東南界北流,與南江合。開江在縣東北,東流入開縣。東:豆山關。渠簡。府西二百二十里。北:龍驤。西:玉蟾山。東北:八濛、大斌。渠江即宕渠水,自達縣入,逕城東,又西南入廣安。流江自營山入,東南流,與渠江合。白水溪源出東南白水洞,西流入渠江。北:衛渠關。縣丞駐三匯場。大竹繁。府西南百二十里。東:月城山。西:九盤、鄰山。東北:獅子山、金盤山亦名仙門山。仙門水自月城山發源,鄰水自鄰山發源,井西南流入鄰水。北:東流溪一名清溪河,西流入渠縣,注渠江。縣丞駐石橋鋪。太平要。府東北百四十里。南:翠屏。東:天池、板塞。北:大橫山。前、中、後三江俱自縣境發源,逕城東西,併入東鄉。白沙河源出板塞山,西南流,逕城南入後江。東:藍津關。城口�繁,疲,難。府東北三百六十里。西:城口山,�以此名。東南:金城。東北:黃礅山。北江自黃礅山發源,經大竹渡,折北入陝西紫陽為任河,注漢江。萬頃池在峽口山南,鄰境之水多源於此。東北:深溪關。
康定府:要。隸康安道。明,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康熙初,明宣慰司以地歸附。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來治,置打箭爐�,仍隸雅州府。光緒三十年,升直隸�。三十四年升府,改名康定,隸康安道,升裡化縣為裡化�,並以河口、稻成二縣同隸府。宣統三年,舊隸打箭爐之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各土司,全體改流,先後分別設治,並先各就其地置委員、理事等官。東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廣六百四十里,袤八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度九分。京師偏西十四度三十八分。領�一,縣二。東:大⿷山。南:無脊山。東南:大雪山。東北:郭達。西南:折多山,為入藏要道。鴉龍江即古若水,自青海境發源,南流,逕府西南入冕寧。大渡河即古涐水,自懋功入,逕府東,又南入清溪。瀘河源出折多山,東北流,至城西南,有木鴉河自番界東流來注,併入大渡河。有榷稅瀘關。巡司一,駐瀘定橋。一驛:烹壩。裡化�要。府西六百四十里。裡塘宣慰、宣撫司地。舊設有糧務委員。光緒三十二年設裡化縣。三十四年升�。東:紫木喇山。東北:高日山。東:鴉龍江自喇滾入,有三渡水自鹽源之木裡土司及雲南中甸來注之,會金沙江入馬湖。西南:色隆達河,源出額東額山,入金沙江。河口要。府西里塘、明正兩土司交界地,舊名中渡。光緒三十二年,裡塘改流設縣。西有鴉龍江。稻成要。裡塘土司地。舊名稻壩。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設縣。縣丞一,駐貢噶嶺。
巴安府:要。康安道治所。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按察使銜爐安兵備兼分巡道駐。巴塘宣撫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三年置巴安縣。三十四年升府,並置三壩�,鹽井、定鄉二縣隸之。東北距省治二千一百里。領�一,縣二。東:龍新山、甲噶喇山。西南:寧靜山。巴衝楮河自瞻對入,與金沙江合。色楮河即金沙江,自三巖入,逕府西至得榮入雲南麗江。三壩�要。府東二百三十里。巴塘、裡塘兩土司交界地。三十三年改流。三十四年設�,駐通判。鹽井要。巴塘土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四年設縣。瀾滄江自察木多入,繞由雲南入緬甸。定鄉要。裡塘土司地。舊名鄉城。光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