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賀知章驚嘆李白為&ldo;謫仙人&rdo;,似乎是因為李白寫出了如縹緲仙樂的詩篇,主要是閱讀了他的《蜀道難》與《烏棲曲》,所以後來還有&ldo;詩仙&rdo;一說。《唐摭言》就簡化了李白與賀知章的會晤場面:當年,風華正茂的詩人來到長安,躊躇滿志,可惜明珠暗投,無人賞識。於是拿著自己的詩篇去幹謁賀知章。賀老讀過《蜀道難》,說道:&ldo;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rdo;
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也說:&ldo;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rdo;這裡的&ldo;狂客&rdo;,就是號稱&ldo;四明狂客&rdo;的賀知章。顯然,杜甫也認為賀老之所以稱呼李白為謫仙,主要就是李白詩歌極具感染力。但這些飄逸的詩篇只是原因之一,李白的仙風道骨也是重要原因。上面所引《本事詩》,很詳細地描繪了賀知章既讚嘆詩人英姿煥發,又為詩人的《蜀道難》所震撼,驚為天人,才使得李白&ldo;謫仙人&rdo;的名號響徹長安。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明確地表示,賀老為李白的仙風道骨所震撼,所以稱他為&ldo;謫仙子&rdo;。
不過,賀知章不是第一個嘆服李白的天人氣質的。二十四歲那年,青春年少的李白終於出川而來了。家鄉之外的風物景色,從百家之書中他獲得過基本印象,從種種傳聞故事中他知道了大致輪廓,而想像的翅膀又曾多少次飛躍山川,進入楚天吳國。如今,放舟東來,順流而下,一日千里,外面的世界即將出現在眼前,年輕的詩人怎能不激動萬分。幽深的峽谷中,湍急的江面上,小舟如離弦之箭,兩岸風光紛至沓來,層見疊出,令人眼花繚亂。這是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所表達過的感受: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衝出西陵峽,江流平緩,江面開闊,風景與峽中迥然不同。虎牙山與荊門山相對峙立,宛如大門,似乎想緊緊扼住江流。江流沖開了束縛,甩開群山的擠壓,在千里平原上鋪展開來。沒有了壓制,沒有了約束,焦躁的江流反而安穩起來,它不再咆哮,不再奔騰,只是緩緩地向前推進,彷彿也在細細品賞沿途旖旎的風景。江面上的小船也釋放出緊張的心情,開始從容漂流起來。
詩人從此開始了他人生的漂流與探險。甫一出川,他就在江陵遇到了茅山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自號&ldo;天台白雲子&rdo;,深受幾代帝王器重,在那個時代他大名鼎鼎,唐玄宗曾經派遣使者迎他入宮,親受其法篆。李白在《大鵬賦序》中自豪地說,當年司馬先生見到自己,非常驚訝,說我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司馬真人的讚譽,李白牢牢地記在了心中。從此,他也有幾分相信自己是神仙,至少與神仙有緣。後來他到長安遊太白山時,便覺得太白峰格外親切。其《登太白峰》雲:
二、李白(5)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夕陽西下時,詩人攀登上峰頂,在那裡,他可以與太白星傾耳交談,也似乎可以乘著和和習風,飄然飛升,穿過層雲,直到月亮旁邊。李太白感覺太白星與他親密無間。更令人拍案的是《龍城錄》中的記載:
退之(韓愈)嘗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來,見太白與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語久之。頃道士於碧霧中跨赤虯而去,太白聳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東去。此亦可駭也。
《龍城錄》傳說是柳宗元所撰,但大家都心存疑慮,憑藉柳宗元的見識水平,即使造假,想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