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李白有沒有把許家當作階梯的想法,我們已經無法知曉。可以肯定的是,許家在仕途上沒能夠對李太白提供絲毫的幫助;還可以肯定的是李太白的內心很痛苦,難免會有受傷害的感覺,因為唐人往往把上門女婿稱之為贅婿,贅者,多餘之物也,自然會遭人輕視。寫這封信時,李白以為憩息三年已經夠長久了,他沒有想到還會有七年的憩息光陰在等待著他。倘若他預知自己需要苦熬漫長的十年,說不定他會喪失勇氣。當一切都成為過去之後,李白在給從侄的贈序中用八個字總結了這十年的生活,即&ldo;酒隱安陸,蹉跎十年&rdo;。蹉跎的十年,留給詩人最深的印象只有酒。在寫給妻子的《贈內》詩中,他半是赧愧半是憤激地刻畫了自己酩酊大醉的生活: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
&ldo;太常妻&rdo;是《後漢書》中的典故。周澤在擔任太常卿的時候,曾主持祭祀,因為犯病,暫住於齋宮中。其妻前去探望,周澤以為她有其它想法,干犯了齋戒,勃然大怒,將其關押到監獄。拘泥迂腐的後漢人也覺得周澤過於滑稽,因此創作了一首詩來嘲弄他:&ldo;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rdo;
此時的李太白仰人鼻息,&ldo;造謁無路&rdo;,唯一的自由是可以結交一些隱居的朋友,遊覽周圍的山水。據說李白曾經去襄陽拜見隱居在鹿門山的孟浩然,後來還寫過一首《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當他見到孟浩然時,這位名動天下的隱士已經進入了暮年。年少之時,孟浩然就棄軒冕而不仕,在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與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之間,選擇了後者。李白曾拜訪過韓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薦引,並大力稱讚說:&ldo;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rdo;但韓朝宗不為所動。韓朝宗曾想推薦孟浩然入朝為官。約定動身的那天,孟浩然正與友人暢飲,旁人提醒他該出發了,孟浩然卻斥責說:&ldo;既然已經飲酒了,哪裡還顧得上出仕那件事呢?&rdo;看來,李太白喜愛與景仰孟浩然,不僅是因為孟浩然臥松雲而固隱,更主要是孟浩然也常常在皓月當空的清宵,把酒臨風,所謂&ldo;醉月頻中聖&rdo;,原來還是同道中人。
二、李白(10)
《舊唐書》在為李太白樹碑立傳時,把詩人的一生分為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與飲酒有關。對於李太白的青春時光,《舊唐書》用一句話來概述:&ldo;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l;竹溪六逸&r;。&rdo;大約在開元二十年(732)前後,李白由南陽向長安進發,曾經效法前人隱居在嵩山與終南山。這兩座山可謂風水寶地,分別在洛陽與長安附近。當皇帝在長安上班的時候,隱士們就聚集在終南山;當皇帝去洛陽休假時,隱士們又一窩蜂地擁向嵩山。總之,他們要儘量拉近與皇室的距離,隨時等待召見,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ldo;隨駕隱士&rdo;。李太白也做了一段時間的&ldo;隨駕隱士&rdo;,但聖恩始終沒有降臨。於是他主動去拜訪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當時也沒見有任何反響,這讓他深感失落。
失望的李太白離開長安,漫遊各地,尋求一切機遇,結交各種人士,據說到過梁宋、齊魯、蘇杭、宣州,拜謁過各級官員,也曾灰溜溜地躲進安陸的家,舔舐傷口,其中的酸苦一言難盡。天寶後期,他來到徂徠山,成為&ldo;竹溪六逸&rdo;之一。徂徠山貌似偏僻,卻佔據要衝,出產過一些為聖恩眷顧的大隱士,具有很大的潛力。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