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但是,反對派說,即使有這樣一個姨母,到過蒲州,經歷接近(他們認為所有的這些說法都缺乏有力的依據),就能說明張生就是元稹嗎?
也許有人要問張生是不是元稹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目前比較負責任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經涉及了兩位頂級國學大師,涉及到了兩種閱讀唐傳奇的方式或角度:究竟是重史料還是重想像,這是個問題,是一個學者們必須思索的問題,好比哈姆雷特必須思索是生還是死一樣。
至於對元稹本人,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即使他不是傳奇中那位薄情的張生,他在讀者中的形象已經不會有本質的改變,人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風流才子來作為譴責的物件,寫這樣故事的人、宣揚忍情的他不下地獄,誰入地獄?何況後來者從他身上已經吸取了教訓,不再給人留下把柄,電影電視開頭都要強調&ldo;本故事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rdo;,故事裡的事,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
3痴情人
陳寅恪先生的雙重證據法是二十世紀的重大貢獻,據說對傳統文化研究者的思維方式都所改變。在材料的挖掘與利用上,陳寅恪先生別具隻眼,往往能從尋常材料中尋覓出旁人難以察覺的線索,他不僅考證出了張生就是元稹,還進一步考索出鶯鶯表妹的真實身份。陳先生認為由於《鶯鶯傳》又名《會真記》,而&ldo;會真&rdo;為當時習用之語,為遇仙或遊仙之謂,唐代&ldo;仙&rdo;之類的名稱多用作妖艷婦人或風流放誕女道士之代稱,亦有以之來稱呼娼伎者。這樣,鶯鶯小姐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有寬厚的學者說,鶯鶯出身寒族,且頗有伎女之嫌疑,而伎女在當時亦為賤人之一種,其身份介於婢妾之間,兼帶伶人性質。當時娶伎女為妾者甚多,而娶伎為妻則仍為時論所不許。
倘若是這樣,那麼人們對元稹的好感就會增加若干。唐代舉子與青樓女子間的故事很多,據說後來差不多成為了一個傳統。描寫他們故事的傳奇也很多,其中固然有一波三折而終成眷屬者如《李娃傳》,但畢竟是少數,其機率略低於今天買彩票中頭等獎的機率。娶這樣的女孩子為妻子,在當時而言,惟一的可能性就是男主角如《李娃傳》那樣被自己的家庭所拋棄,而且女主角又立下了驚天的功勳。
元稹早年的生活雖然不太順利,但也沒有象《李娃傳》中的鄭生那樣流落街頭。在他八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兩位兄長誰也不願奉養後母和這位小弟弟以及兩位妹妹。但元稹還有偉大的舅父與姨夫,他們不但照料元稹母子三人(元稹的二姐已出家為尼)的生活,還督促元稹好好學習。據說元稹九歲的時候,姨兄胡靈之就開始輔導他寫詩作賦。當然,由於姨兄當&ldo;家庭教師&rdo;,管理上不免鬆懈,少年的元稹度過了一段裘馬輕狂的幸福時光,經常可以去走馬打獵、欣賞歌舞乃至看人賭博。
六、元稹(5)
元稹學習條件很不好,他自己似乎也不太努力,從來沒有聽說他因為讀書寫字而口舌生瘡的故事,但十五歲那年,他就明經及第了,可見他確乎是個天生的才子‐‐有學者透過認真考證認為元稹是十五歲參加考試,第二年才公佈成績,所以應該算十六歲登第,那就姑且算作是十六登第吧,十六歲登第的元稹還是一個天生的才子。唐人都認為明經科考試難度遠遠小於進士科,不過在我等後人看來,背誦那些經書及其註疏遠比胡謅幾句打油詩更難。
登第後的元稹一直寓居在長安的開元觀裡,等待吏部安排工作。大約在二十歲前後,傳說他到過蒲州,但究竟為什麼而去,具體何時而去,還不太清楚,或許就是為&ldo;保護&rdo;鶯鶯表妹而去蒲州的吧。總之,二十二歲那年,也就是貞元十六年(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