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反面教材宋襄公(第2/2 頁)
燕軍的大撤退瞬間變成了大潰敗,已經登上船隻計程車卒想馬上渡過黃河前往對岸,而沒有上船計程車卒想拼命的擠上船隻,導致許多船隻瞬間翻船,落入河水者不計其數。
只帶領戰車追擊,人數劣勢的齊軍反而大獲全勝,最終戰死和淹死的燕軍達到一萬多人,這在以爭霸為主,貴族禮儀為首的春秋時期,極為罕見。
而齊軍由於多是戰車,又是追擊,燕軍只顧逃竄,沒有多少反抗,所以傷亡幾乎為零。
此戰的過程與結果給了同時代的孫武許多靈感,再加上宋襄公的反面教材,半渡而擊因此被孫武寫入了《孫子兵法》中。
宋襄公在華夏曆史上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推崇他的人認為對方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並且在他的治下,內修國政,仁義治國,整體實力迅速上升,讓宋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就連太史公司馬遷都認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甚至同時代的宋國大夫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非常讚揚宋襄公的精神,認為宋襄公的偉大可追述如同契、湯等商王朝聖者的精神,因而作了《商頌》來稱讚宋襄公。
看輕他的則認為對方假仁假義,惺惺作態,是假道學的典型,而且他並沒有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慘敗更是讓宋襄公成為數千年來的笑柄。
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都批判他擁有的是蠢豬般的仁義道德。
泓水之戰將他徹底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自此之後,春秋時期講究道義與禮儀的戰爭方式結束,運用智謀與策略,無所不用其極開始大行其道。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宋襄公率領衛、曹、邾等許多中原小國的軍隊平定齊國內亂,並擁立後來的齊孝公上位,取得了東方強國齊國的支援,加上他脅迫中原的許多諸侯小國,夢想嘗一嘗中原霸主的滋味。
聽說鄭國支援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
經過楚國內部討論後,楚成王力排眾議,派遣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
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
此時的楚軍正在渡河,其庶兄公子目夷勸說道:“敵眾我寡,我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而宋襄公則大義凜然的說道:“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的期間趁機偷襲呢?這不是仁者所為!”
當楚軍渡河完畢,正在重新結成陣型時,公子目夷再次勸說道:“敵軍陣型未穩,現在是進攻的最佳時期!”
宋襄公再次以仁義之師的名義拒絕了自己兄長的提議。
最終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被箭矢射中,受了重傷,一年後,傷痛發作,不治而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